遼陽背靠群山易守難攻,重要的是,不會被從上京方向的宋軍過來抄了後背。
而在松山州與澤州兩地抵抗宋軍的遼軍,卻不得不隨耶律重元退守瀋州和耀州兩地,以為遼陽的側翼。
李惟賢這一路人馬,來到上京臨潢府的時候,城中的遼軍雖然得到了宋軍來襲的訊息,卻是沒有多少兵力抵抗。
滿打滿算,城中也只有兩千人馬。
近來遼皇耶律重元調兵,已經將上京城中的兩萬人馬調去了中京大定府。
結果李惟賢沒用了半天的時間,便將上京臨潢府一舉拿下。
連戰連捷轉戰兩千裡,李惟賢所率的天武軍已經打瘋了,可謂士氣如虹。
不等後面的輜重和步卒到來,天武軍在臨潢府中籌備一批糧草,便直接殺奔了中京大定府的方向。
可惜的時,天武軍晚來了一步,此時耶律重元已經帶領著二十萬遼軍退守遼陽,打算依託背後的群山和高麗的糧草供應,與宋軍頑抗到底。
在李惟賢到達大定府城下之時,燕雲軍和神衛軍的前鋒,也幾乎是同時到達。
三方會師,立時兵力便到達了十八萬人。大定府只剩一座空城,更是輕易被宋軍所佔據。
得知上京臨潢府也被拿下,神衛軍和燕雲軍兩路宋軍,也是士氣大振。
這代表著若大的遼國,如今已經被宋軍拿下過半。遼國上京道與中京道,也已經再無一座堅城可守,拿下兩道全境,只不過是時間問題。
楊文廣、王壇、李惟賢三人齊聚,只是稍做商議,便決定繼續趁熱打鐵繼續追擊遼軍。
宋軍的斥候遠放出百餘里,三路人馬只在中京大定府中留了萬餘人,便再次兵分三路。
楊文廣的燕雲路宋軍人馬十萬直撲遼陽,要讓耶律重元不能救援他處。
而李惟賢的天武軍,則發兵瀋州,以便擊破遼軍的右翼。
神衛軍則在王壇的帶領下殺向耀州,不給遼軍任何反擊的機會。
面對宋軍的步步緊逼,遼皇耶律重元不得不命人堅守,並派人去各部糾集人馬糧草,以補充壯大遼軍兵力。
此時遼皇耶律重元所依仗的,便是身後的高麗半島。
只要遼陽、瀋州和耀州沒有失陷於宋軍之手,那麼大遼就還有反盤的機會。
耶律重元此時甚至已經想好,若是在遼陽一線,還是抵擋不住宋軍的進攻。
那麼他就會帶領遼軍遷去高麗,如此節節抵抗,想來宋軍消耗極大,只要消耗的宋軍無法保持這等進攻的勢頭,大遼便不會亡。
面對如今宋軍如怒海狂濤一般的攻勢,耶律重元只感覺好似坐在一葉扁舟上。如今自己這個舵手,已經被晃的手中舵把子都要飛了。
三路宋軍將遼軍逼到了這等生死存亡的一線,使得遼軍成了哀兵,三城的守城之戰,無不拼死抵抗甚為慘烈。
即便宋軍的火箭彈猛轟城頭,遼軍依舊前撲後繼死不旋踵。
甚至是城牆都被宋軍用火藥桶炸開,遼軍也在用人命填補著城牆的缺口。
數場攻防戰打下來,原本士氣如虹的宋軍,反而受到不小的挫折,損失了一些兵力。
而遼軍在打退了宋軍的數次進攻之後,軍心卻與宋軍相反,倒是穩定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