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傅接到範宇的信,便對著地圖看了足有半日的時間。
這裡雖然周邊數百里都是荒無人煙之地,但是有水源便可使得駐軍成為現實。
曹傅想了想,在這個地方修築一個可以駐紮千餘人的堡壘,還是可以的。
以他自己所能調動的人力物力,完全有可能做到。
於是乎,曹傅便埋頭於此事當中,少了一些焦躁多了一些隱忍。
此時的大宋朝廷,則是關注於河西諸地的恢復和建立當地的官府。
大宋的國土之中,陡然間多了一塊河西路。
多了一路出來,便一下子有了大批的實職空缺。
在這個事情之上,最早進入瓜沙二州為官的張唐卿、楊察、徐綬、苗振、楊諤五人,便一下子成了重點關注物件。
如五人這般肯吃苦有擔當,而且出身具為景祐元年的恩科前茅。
這五人在河西路選官的資歷上,便無人可及。
並不是他們真的資歷夠高背景夠大,而是河西路在大宋朝中的大多數人看來,乃是邊荒之地。
因此,雖然多了一個河西路,卻是無人願意去這等地方為官。
大家寧肯去江南的山溝裡當個知縣,也不想去那等風沙漫天的地方做個知府。
朝中無人願去,便使得張唐卿等人更沒了競爭對手。
原本五人按功勞和資歷,最多就是安排到中府上府去做個知府。
現在可好,一下子有三人便都成了路一級的四品官。
張唐卿因為是狀元出身,便成了河西路轉運使。而楊察則成了提刑按察使,掌管河西刑名。
徐綬被提升為提舉常平使,掌管著一路的經濟大權。
而苗振與楊諤兩人,也分別為興慶知府和西平知府。
相對於河西的其餘州府,這兩處算是河西最富庶的兩座府城。
而曹琮則被官家趙禎,就地任為河西路安撫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