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日,《匆匆那年》正式上映。
《匆匆那年》主演人員的海報緊貼在電影院外面牆壁上,林一戴著金絲眼鏡,手捧課本微微一笑映入行人眼中,彷彿沐浴在春風裡。。
這一張單人海報可是張一伯特地挑出來的,還吩咐各大影院貼上去。
影院也不傻,林一現在名氣那麼大,把這張海報貼上去有可能會吸引更多的觀眾進來觀看,何樂而不為。
張一伯的這一招的確吸引了不少人進影院觀看《匆匆那年》。
影院大廳售票處排起了長龍,不少人在議論這部影片。
“《匆匆那年》應該是林一的處女座吧?”
“沒有吧,他之前不是在《激戰》裡出過鏡嗎?”
“是出過鏡,可是他是客串的,根據彭宇宴的說法,他們倆是在《匆匆那年》認識的,然後他邀請林一試鏡《激戰》,所以說這部影片才是林一的處女座。”
“哎,管他呢,反正我是衝著林一去的。”
“我也是,聽說林一飾演的男二喬燃,根據影視劇情的規律,男二該不會喜歡女主吧?”
“這個……這個……我也不確定,到時候看就知道了。”
影線當天給《匆匆那年》安排的排片率高達50%,主要的原因五月份上映的影片少,也沒有外來大片的“入侵”。
當天上座率95%,首日票房七千九百多萬。
看上去成績很顯赫,但不少觀眾是一臉失望從影院出來的。
搜狐娛樂特地發表了一篇文章:《匆匆那年》:俗爛青春片報到!
撰稿人在文章中如此說道,
“《匆匆那年》該片與《致青春》、《同桌的你》相比差不了多少,沒有新意。
除了大結構上玩不出新花樣外,該片更糟糕的地方在於,即便青春期發生再深刻的愛情故事,當一個三十多歲的中年男子回憶起來的時候,也不該是一副沉重不堪的表情。
《匆匆那年》說起了千年蟲,說到了申奧成功,還有世界盃上的中國之戰。創作者試圖用這些歷史上的具體截點作為時代座標,渴望刻畫出時代感,同時試圖抓住觀眾的共鳴。這一招或許有效,但用多了,就麻木了。
……
綜上所述,這是一部賣弄情懷的爛俗青春片。”
不過,也有人持不同意見,稱讚這部影片充分體現了他們80後的青春故事。
這部影片在網路上褒貶不一,兩極分化,甚至還牽涉到主演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