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科幻靈異>只是一個陰陽先生> 第六十二章 茅山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六十二章 茅山 (1 / 2)

其實要是說起來的話,我們李家用的符咒和法術追溯起來的話應該是屬於三清裡面,上清派的一個分支。而茅山正是上清派的發源地,被稱之為“上清宗壇”。

其實關於三清我還是在很多方面瞭解了一下的,三清指的是玉清、上清、太清,這三個派別是道教最高尊神,太清之主乃道德天尊就是太上老君,玉清之主為元始天尊,上清之主是靈寶天尊。

所以如果真的算下來的話我李家這一門的應該拜的是靈寶天尊,而茅山則恰恰就是靈寶天尊的道場。

其實在江蘇省境內,有兩座茅山。一座在長江以南的金壇市與句容市交界處的茅山,稱南茅山;另一座在長江北岸的興化市,叫北茅山。

在清代乾隆年間,以考證考據而聞名天下的揚州學派代表人物任大椿在《過茅山碑記》中說:「北茅山為三茅真君初煉道之地」。

這就是說,西漢景帝時期,茅盈、茅固、茅衷弟兄三人最初在北茅山修道拯民,因而稱為茅山。後來他們受請往江南句曲山,這才有了南、北茅山之分。

早在漢代,陝西咸陽,有茅氏三兄弟,兄茅盈,二弟茅固,三弟茅衷,看破紅塵,寫下“春日才看楊柳綠,秋風又見菊花黃,榮華終是三更夢,富貴還同九月霜”的感嘆,遂尋山修道。他們披星戴月,餐風宿露,晝夜兼程,行至黃海之濱,見一高山,林木參天,綠廕庇日,芳草如茵,香茅遍地,便留山隱居,修道養性,採藥煉丹,濟世救人。

日久,茅氏兄弟,終成正果,名列仙班。後人因此建三茅道觀,稱他們為三茅真人,稱山為三茅山。慕名來山學道者、求醫者,不絕於途。其時,江南金壇一帶,瘟疫流行,聞江北茅山有三茅真人道法高超,醫術高明,能治百病,便來人求治,三茅真人欣然前往,居句曲山華陽洞。

經真人救治,病癒者數百人。三茅真君仙逝後,人們感恩戴德,建廟山巔,塑像供祀。此後,句曲山改稱南茅山,江北三茅山改稱北茅山,簡稱茅山。

這邊是茅山的起源了,當然這些東西並不是什麼隱秘,而是我從景區簡介上面看到的,然後就寫出來給大家看看吧,沒什麼特別的。

咱們有書則長無書則短,我一路就這麼一邊看著風景,一邊爬山,累了就坐下歇一會,看著周邊的景色感覺還是很讓人開心的,畢竟茅山自古以來就有上古福地之稱,景色那是沒話說。

就這麼一路走著,當我爬到茅山主峰大茅峰頂的九霄萬福宮的時候已經是多半天之後的事了,單單就爬山這一項就累得我和孫子一樣,這倒不是我體力不好,而是我有點傻沒帶點吃的,雖然說途中有商販再賣東西,但是總歸還是有點體力不支的感覺。

在這一路上,我發現了挺多有意思的事情的,比如說有人在茅山的景區之內打著招牌算命的,還有賣符的,每個人基本上都裝的挺像那麼回事的。

我前面在休息的時候竟然還有人問我要符麼?還說什麼驅鬼破邪,保平安的利器,說真的我真的有點不知道怎麼回答他了,這不就是李逵碰見李鬼,完事之後李鬼還非讓李逵買他手中的斧子,還告訴人家這是李逵用過的,這他孃的有點太扯淡了。

不過我倒是真見識到了茅山的魅力,就連周邊賣東西的小商販都能給你扯一頓什麼道家淵源之類的出來。

因為我來的時候並不是寒暑假,也不是什麼節假日,所以茅山上的遊客並不多,九霄萬福宮其實是一座建築群的總成共有太元、高真、二聖、靈官、龍王五殿堂;藏經、聖師兩樓閣;毓祥、繞秀、怡雲、種壁、禮真、儀鵠六道院,左右兩側道舍、客堂等建築近百餘間。

當我入宮之後,剛剛進門入眼就是靈官殿,整個宮殿大氣磅礴裡面供奉著三清的神像,我站在殿們外面並沒有唐突的進去,我想自己應該先擺正心態,雖說這裡算是李家道術的發源地,但是我這次來又不是認祖歸宗的,就當一個遊客的身份玩玩就好了。

想到這裡我便邁步進了殿中,殿中有幾個人正在拜祭三清的神像,大部分人都是點上三支香之後又跪在地上恭恭敬敬的磕了三個頭,我看到這些人的做法之後,很無奈的搖了搖頭。對於佛教才有叩頭禮之說,而道家根本就不需要磕頭的,只不過很多人弄混了道教和佛教,所以才會不管碰到什麼都磕頭。

我倒是沒多事的去提醒別人不需要磕頭,旁邊的小道士都沒說什麼我就別去多管閒事了,管好自己就好了。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