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1章、美國作家,僑居鎮江
威爾遜經理和布朗博士聽羅蘭博士問起自己,之前所匆忙學習的與中國人民友好交往的禮儀和門道,到底學習到了何種優秀的程度?!於是,兩個人都顯得羞愧難當,並連連搖頭和苦笑不已!
稍許,布朗博士禁不住嘆了口氣,並硬著頭皮,羞愧地回應羅蘭說道:“看來,我們這幾天所匆忙學習的與中國人民友好交往的禮儀和門道,也就是學了一點皮毛和一知半解而已,並沒有真正地學到中國人民謙虛禮貌、以誠待人和互幫互助的待客美德與精髓,以致於在今天仍然掉了鏈子,說了一些狂妄自大的過頭話,傷害了中國人民和羅蘭博士一家人的感情!”
伊麗莎白醫生聽罷,趕緊出來打圓場說道:“既然你布朗和威爾遜兩個人,都已經知道自己今天講錯了話,並且得罪了羅蘭博士一家人,那麼,你們現在準備採取什麼樣的實際行動,來彌補自己的過失,並爭取得到羅蘭博士一家人的諒解呢?!”
威爾遜經理聽罷,趕緊討好似地對大家說道:“我和布朗兩個人,現在就非常想親自給羅蘭博士的一家老少四代8口人,拍幾張他們身著紅豆品牌漂亮服裝的全家福照片,以表示對羅蘭博士一家人的深度歉意,並對羅蘭博士一家人所穿的中國製造紅豆品牌漂亮服裝,表示深深的欣賞、喜愛和羨慕之情!”
羅蘭聽罷,頓時又好氣又好笑地數落威爾遜和布朗兩個人說道:“我羅蘭今天總算是非常難得地聽到了你們這兩位傲慢自大的美國人,對我們中國製造的紅豆品牌服裝,表示出了破天荒的謙恭和讚美態度!不過,我懷疑,你們這種態度突然180度大轉彎的所謂謙恭和讚美態度,恐怕是迫不得已地裝出來的吧?!說不定,你們一轉身,又要在別處散步流言蜚語說,我們中國製造的紅豆品牌服裝,也是像其它原子彈、氫彈、人造地球衛星和核潛艇一樣,剽竊了你們美國的技術!”
大家聽罷,頓時鬨堂大笑!而布朗博士聽罷,也禁不住面紅耳赤地回應羅蘭說道:“我和威爾遜現在之所以確信,羅蘭博士一家人身上所穿的這些紅豆品牌服裝,就是由你們中國人完全自主設計和生產製造的,是由於我已經從這些服裝上面,看到了與我們西方國家服裝設計不太一樣的文化和風格!那是一種你們中國民族服裝文化和風格中,所獨有的、別具一格的無窮魅力!”
羅蘭聽罷,頓時哈哈大笑地回應布朗博士說道:“真想不到,像你布朗這樣的一位美國營養學博士和專家,居然還對我們中國民族服裝的文化和風格,有著如此不一般的直覺感悟和洞察體驗能力!為此,我現在就想請布朗博士告訴我,你對中國民族服裝文化和風格的這些直覺感悟和洞察體驗能力,都是怎麼得來的呢?!”
布朗博士聽罷,趕緊如實相告說道:“我對中國人民及其中國服裝文化和風格的瞭解,來源於我們惠氏公司老一輩的員工,向我們推薦的一部描寫民國早期,中國普通老百姓用辛勤勞動來創造幸福生活的電影,這部電影的名字就叫《大地》,它是根據我們美國一位曾經獲得過諾貝爾文學獎的著名作家賽珍珠女士所撰寫的同名《大地》,來改編拍攝的!”
羅蘭聽罷,頓時興奮地告訴大家說道:“這一部名叫《大地》的,確實是由美國的著名作家賽珍珠女士所創作的!這要追溯到19世紀末期,賽珍珠女士在出生僅僅4個月之後,就於1892年的10月份,被她的身為傳教士的父母雙親,給帶到了中國,並從此在中國的江蘇省鎮江市,度過了她的童年、少年和青年時代!令人感嘆的是,賽珍珠女士前後在中國工作和生活了長達40年之久!”
雷鳴聽罷,也頓時動情地接著告訴大家說道:“有關這位美國著名作家賽珍珠女士的生平事蹟,我的大學同學方澤濤也曾經多次給我們介紹過!方澤濤曾經告訴過我們這些大學同學說,他曾經不止一次地與他的孿生妹妹方澤娟一起,去他們揚中縣老家附近的鎮江市風車山上,參觀過賽珍珠女士在小時候所住居的故居!其時,賽珍珠就在這所故居附近的崇實女子學校,讀完了小學和中學,並因此把中文稱為她自己的母語和‘第一語言’,同時還把方澤濤的家鄉江蘇省鎮江地區,親切地稱為她自己的‘中國故鄉’!”。
羅蘭聽罷,又接著介紹說道:“方澤濤還告訴過我們說,這位美國著名作家賽珍珠女士,後來又以她曾經在鎮江附近郊區耳聞目儒了幾十年的中國農民勞動和生活背景為素材,用中文為母語進行創作,並最終寫完了在民國初年時期,反映中國鎮江市城市郊區農民勞動和生活情形的長篇《大地》,《大地》翻譯成英文就是《TheGoodEarth》!”
布朗博士聽罷,頓時激動地回應說道:“感謝雷鳴先生和羅蘭博士,給我們介紹了我們美國作家賽珍珠女士,在當年僑居中國鎮江市時的學習和成長經歷,以及賽珍珠女士撰寫《大地》這樣一部著名長篇時的寫作背景!正好在前幾天,我和威爾遜經理就剛剛急匆匆地看過了1937年在我們美國拍攝完成、並在我們美國上映的電影《大地》!而且,我和威爾遜兩個人,又立即通讀了一遍這部《大地》的英文版!”
威爾遜經理聽罷,也迫不及待地接著說道:“我和布朗博士在看過《大地》這部電影,並讀過這部電影的同名《大地》之後,才知道這部電影及其同名裡,講述了中國鎮江市郊區的農民王龍和妻子,是如何憑藉他們自己勤勞勇敢的優秀品格和堅忍不拔的堅強意志,努力與貧窮和天災作鬥爭,並因此從赤貧轉為富裕,創造了一個四代同堂幸福家庭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