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知道,當時修建鐵路,才是最消耗鋼材的。
沒有銷路的大冶鋼廠。
即便他的人工成本再低,也發展不起來。
當然,還有官僚風氣。
洋務運動在這種情況下,失敗是必然的。
朱棣收斂思緒,繼續說道:“未來,孩兒還會給采綠的腳踏車廠,提供這種廉價的鋼鐵,藉助大明更為廉價的人工成本,孩兒估摸著,采綠工廠的腳踏車成本,可以壓縮到兩個銀幣之內,這樣,許許多多百姓,攢一年錢,或許就能購買一輛腳踏車,或者人力三輪車。”
“等將來軌道火車真的研發出來,就算是一年十幾萬噸鋼恐怕都不夠用,孩兒估摸著,單單我們燕藩治下,倭島、蓬萊、呂宋三地,都建設一條縱貫南北的鐵路,再加上其他行業耗鋼,每年恐怕就需要二三十萬噸鋼鐵。”
“如果朝廷能和我燕藩合作,在咱們中原建設大十字鐵路的話,我可以援建朝廷鍊鋼技術,在建設大十字鐵路過程中,訓練一批鋼鐵工人、鐵道橋樑建築工人。”
他當然不會效仿洋鬼子對待清朝,對待大明。
援建技術,他也會援建真正的先進技術。
至於他,是否有利可圖?
當然有了。
援建的鍊鋼廠,肯定不可能滿足鐵路建設的需求。
絕大部分鋼材,還得燕藩提供。
以及蒸汽機車頭、車廂等等。
兩條大十字鐵路建成後,燕藩從中賺取了不菲的利潤,催動燕藩工業爆炸式發展同時。
大明也掌握了鍊鋼和鐵路建設。
將來時修三縱三橫,還是十萬裡,二十萬裡鐵路。
大明都可以依靠他援建的技術,自行修建。
培植髮展大明的鋼鐵產業。
這是一個兩全其美的合作方案。
雖說,燕藩援建技術稍微吃點虧,不過他並不在意。
充分的競爭,才能倒逼燕藩進行產業升級。
哼!
朱元璋笑哼:“看得出來,軌道火車還沒影子呢,你對這個大十字鐵路計劃,倒已經是心心念唸了……”
朱棣訕笑撓頭。
朱元璋含笑瞪了眼,他即便對工業不怎麼了解,也十分清楚,在這個計劃中,雖然對老四燕藩有好處。
可朝廷是佔了便宜的。
也就是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