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大明:我,朱棣,開局揚言奪嫡!> 第四百四十章:大明的困境!風氣!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四百四十章:大明的困境!風氣! (7 / 13)

大約半個時辰徒步路程後。

叮叮噹噹聲,隱約傳入耳中。

一座巨大工坊,映入眾人眼簾。

朱棣指著工坊介紹:“父皇,前面是水錘坊,就是咱們在福建看過的,福建的水錘坊技術,就是照搬這裡,現在水錘坊有兩個區,一個區主要負責對鐵胚進行各種鍛造,有的直接鍛造成鐵皮,製作高爐,有的用來製作炮管或者銃管……”

高爐內直接練出來的生鐵,太脆,延展性不夠好。

燒紅鍛造的過程中,把生鐵中,過多的碳燃燒、擠壓出來。

經過鍛造的鐵,其實就是鋼。

只不過是,被稱之為鍛鐵罷了。

匠人們已經掌握了冶煉熟鐵的辦法。

就是把第一次練出來的生鐵,回爐重新融化,在融化過程中,不斷用風箱,往高爐內吹送空氣。

熟鐵好煉製。

只要重新回爐融化,不斷讓生鐵溶液中的碳和氧氣進行反應即可。

但介於生鐵和熟鐵之間的鋼,如何在再次精煉生鐵過程中,把握氧氣含量,控制碳含量。

匠人們還在反覆琢磨。

恐怕還得需要一段時間。

畢竟,現在匠人們連碳和氧氣的化學反應也不知曉。

更別提,鋼中碳含量的鑑定了。

這也是技術發展的必然階段。

製作炮管、銃管需要韌性好,延展性,同時還具備一定強度的‘鐵’。

需求催動下,匠人們根據經驗,不斷反覆試驗。

最終,憑藉經驗,找到製作方法。

未來,必然有人會出於好奇,去探究其中的元素,以及在冶煉過程中的化學反應。

慢慢往更細微的方向研究。

這是科學發展的必由之路。

歷史上,西方的現代科技,也是由此衍生。

“另一個工作區,主要是製作水泥,水泥以熔漿的形勢,從高爐內流出,隨著冷卻會形成類石頭的塊狀物,需要重新進行粉碎處理……”

在朱棣的講解中。

朱元璋一群人參觀了水錘坊。

在福建他們就見過水錘。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