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太多了,要掉了,真的戴不住了……)
“你以為,競拍包稅、鄉土村社建成後,你就能和妙雲丫頭兩個人,不理咱們家這些紛爭,躲得遠遠的,過那種詩詞中,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日子?”
“幼稚!”
“貪官、惡官、酷吏、皇權執行的規則……”
“農民就是一滴水,一粒沙,要一直被這些裹挾著,身不由己的往前衝,是好、是壞都只能被動承受,咬牙忍著!”
混賬東西,對個體的無助,已經有了些瞭解。
所以搞了個鄉土村社。
把一滴水、一粒沙的農民,攢成小溪、沙流。
如果說,之前他還沒有看穿看透,看到全貌。
可混賬強烈反對,鄉土村社計劃中引入鄉紳,甚至撂下狠話,若無法阻止,就一頭撞死在洪武門。
這個時候,他就全都明白了。
無論混賬東西,提出鄉土村社的初衷是什麼,都悄咪咪往農民手中塞了根棍子!
之所以沒有反對,且如果土橋村鄉土村社真能建成,他還會推及天下。
是因為,這根棍子,並不損害皇權。
相反還有利於皇權的穩定。
鄉土村社,在經濟上,有效的抵制鄉紳兼併。
在政治上,地方就形成縣官、鄉紳、農民的三足鼎立局面。
歷朝歷代的地方上,其實只有縣官、鄉紳。
農民是什麼?
他當過農民,深有體會。
那就是在地方政治、經濟上,不能說話,只會種地的‘牲口’。
偶爾遇到好官,會站在百姓這邊,維護百姓利益。
惡官、貪官只會和鄉紳勾結。
可鄉土村社不同,一旦建成,大明朝底層的經濟、政治就是三足鼎立,農民不再是一群,可以被忽視,只配閉上嘴巴種地的‘牲口’。
以官府為主導,三方在地方的政、經相互制衡,誰都無法一方獨大。
民間就是地基。
一個皇權的倒塌。
一定是從民間的失序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