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網友大家好,這裡是有著悠久歷史的青州街,是深藍GC區人流量最多的街區之一,現在,就請大家跟著我們的鏡頭,看看這條街區此次建立文明街區的成果。”一輛採訪車停在青州街的街口,車上映著“南國早報”的lo。記者、攝影師以及兩名後勤沿著街道拍攝著街景。
青州街兩側全是1:1仿建的古建築,這樣的街景雖然談不上全華國獨一無二,但也真的十分罕有,攝影師拍得很認真,周圍的店鋪、行人,街道的垃圾桶、路牙子邊的犄角旮旯,都有特寫。
這是一條很乾淨的街道,隨時隨刻都有保潔人員,因為要建立全國十大文明街區,必須要防止有什麼領導突擊檢查,所以起碼在衛生這一塊兒,街道相關的所有人員都是隨時待命的。
記者是個胖胖的中年男人,對著鏡頭說了幾句話之後,就開始介紹起這條街的歷史來了。
遠處,刺耳的二胡音樂傳來,一個乞丐跪在一家店門口,旁邊有人駐足圍觀,記者已經發現那邊的情況了。
一般情況下,遇到這種不和諧的情形,特別是該地區“創文明”的關鍵時刻,普通媒體的記者是不會上去拍的。
但是此刻,這位胖胖的男記者嘴角咧起,挑了挑眉——他不僅要拍,還要大拍特拍。
他來的時機很準,就像是提前就知道有人在街上乞討一樣,就像是專門為了拍到那個乞丐,才急匆匆地趕來的一樣。
記者和攝像快速走了過去,人們看到攝像機,紛紛避讓或者離開,但也有幾個好像一點也不介意“上電視”,並沒有走開,反而故意往記者那邊靠了靠,躍躍欲試。
“您好,我們是南國早報網路電臺的記者,請問你們圍在這裡做什麼?”記者拉過一個“路人”,明知故問道。
“哦,是這樣的,這個乞丐已經跪在這裡很久了,我們看他哭得悽慘,才來圍觀的。”路人說道,一點也沒有普通人面對媒體鏡頭的緊張感。
攝像師轉過鏡頭,給了乞丐以及他前面地上的硬紙板一個特寫。
看到居然有記者來了,乞丐面色一變,低著頭不太敢大聲哭了。
男記者微微一笑,拿著話筒剛想採訪一下這位乞丐,問問他對於青州街這條“全國文明街道”有什麼看法,就算是對這條街區,甚至是整個城市社會有什麼不滿,都可以暢所欲言地在鏡頭前爆發出來。
可就在這時,他眼睛的餘光就瞄到了他最不想看到的東西。
又有一隊採訪記者來了,是深藍電視臺的。
“又是你啊,王寶年?”一個穿著藍色女式西裝的記者帶著她的攝影師走了過來,“這一趟又接了誰的活兒啊?”
早報的男記者示意自己的攝像師關掉攝像和錄音,然後冷笑著對女記者說道:“我當然接得到活兒,哪像你們,做鷹犬卻只能拿死工資。”
“是啊,我們只能拿死工資,哪有你們報社厲害,都是拿洋人基金資助,是賺‘外匯’的民營好企業哦!”女記者反諷道,“沒辦法,你們撒釘子,我們只好跟在後面拔釘子了。”
兩人的聲音都很低,除了各自團隊的人,其他人也聽不見,就算聽見了,對於二人所說的“暗話”,多半也聽不懂。
“嗡。”
兩隊媒體人正有些劍拔弩張地對峙著,一輛白色的大眾車停在了不遠處,一個身材健碩得驚人的年輕人開啟車門,走了下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