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哈,啟宮先生,好久不見你來北大做客了啊。”
啟宮,姓愛新覺羅,是雍正的第九世孫,他是個書畫家,詩人,教育家,文物鑑定家……國學家,總之頂著一堆頭銜,現在是北師大的教授。
他在北大有不少好友,之前經常過來‘串門’的,只是洪流時期被戴了一定向右的帽子,才很少‘出門’。
如今洪流已經走了兩年,他也‘在家’瞥了很久,早就想出來透透氣了。
“希逋先生,你我確實好久不見,近來身體可好啊?”
希逋是季現靈的字。
這位的名字想必眾人都不陌生。
且先不說他的成就如何,但凡受過九年義務教育的,應該都讀過他的文章。
如《懷念母親》《夾竹桃》等。
事實上,他在學術上的成就更加矚目,精通12國語言,在國際上被評為東方學大師。
一生筆耕不墜,創作了兩千多萬字的文化瑰寶,是北大的終身教授,與饒中頤並稱為‘南饒北季’。
1911年生人,今年67歲。
這個年齡放在其他行業來說,已經屬於該下崗退休的老人了。
但在教育這一塊,正是‘當打之年’。
至於啟宮,比他要小一歲。
此時兩個小老頭久別重逢,在北大的未名湖畔邊走邊聊,時不時哈哈大笑,外人一眼就能看得出他們相談甚歡。
正好,此時查劍英這個北大嚮導也正領著陳耀東和劉筱莉來到了未名湖。
今天陳耀東同樣把張一謀的相機給借了出來,而膠捲是他們來北大之前特意去買的。
他買的是市場上最常見的120膠捲,一個膠捲一塊八毛錢,可以拍12張照片。
鑑於昨天膠捲不夠用的情況,陳耀東今天直接買了五個。
五個膠捲最多可以拍六十張照片,當然用不完也沒關係,反正後面還可以拍。
膠捲相機不像後世的數碼相機,拍了照片之後還需要經過沖洗和印刷兩道程式,才能成片。
後面這兩道工序具體怎麼收費,陳耀東也不清楚,因為他還沒來得及去沖洗照片。
但聽老謀子說,他在老家那邊沖洗一張照片的費用在三毛左右,想來京城也大差不差吧。
再加上從拍照到拿到照片這中間的時間消耗,說實話,這個年代拍照的成本是很高的。
當然,也正是因為成本高,拍的照片少,放在後世才更有紀念意義。
“查劍英同志,麻煩你幫我和小莉姐在這合張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