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所有的計算機講到底,最後它也只認0和1,可是要讓計算機執行一段程式碼,一個程式,卻沒有那麼容易。
這涉及計算機方面的知識點很多,要完全就解釋清楚,沒個十幾章是不可能的。
當年雷米公司的雷總,在畢業之前寫過的一段彙編程式碼,後來被收入了到了某本教科書裡,可見雷總在讀書時期,寫的程式碼之優美與精簡,即便是現在看來,那份2000行的程式碼,依舊有很多值得借鑑的地方。
而身為最為頂尖的那類駭客,埃隆在程式設計方面的功底自然不用多說,絕對是宗師級別的存在,可當他看到新版戴夫生成的程式碼,依舊是震驚了。
當Python和Java這類誇平臺的程式語言無法滿足要求的時候,怎麼辦?
答案是自己造!
可是不同於現有的任何跨平臺程式語言,戴夫生成的這個跨平臺,竟然是最底層,類似於指令集一般的存在。
程式就是一系列按一定順序排列的指令,執行程式的過程就是計算機的工作過程。
指令集就是CPU中用來計算和控制計算機系統的一套指令的集合,是CPU體現效能與是否先進,最為關鍵的一環。
看到這些 “類指令集”最前端的程式碼,埃隆的第一反應是幾個生產CPU的廠家完蛋了,因為戴夫是直接找到了這些CPU的一個通用BUG,進而直接改寫了CPU內部原有的指令集,讓自己這個跨平臺的程式語言,能夠發揮其最大的效率,在解決了其他跨平臺語言效能差的劣勢的同時,也讓CPU的效能在某個方面得到一部分提升,這要是CPU廠家知道了,一定會付出巨大代價,堅決要拿到原始碼的。
而埃隆最為擔心的關鍵,則是因為這個通用BUG竟然CPU廠家自己留下來的後門,雖然在圈子裡很多人曾經都懷疑這個後門的存在,但一直都沒有找到最為關鍵的證據。
此時,戴夫發了這個後門,並利用它開發出了一個全新的跨平臺程式語言,可真的差點嚇出他一身冷汗。
至於在這個程式語言的基礎上開發出來的“酷炫的啟動介面”,此時也並不顯得多麼震撼了。
最開始,埃隆的設想中,戴夫開發出來的可能是一個window的開機動畫,或者只是單純的一段“64K動畫”那種呼叫硬體資源DEMO程式,畢竟DEMO也是非常能體現程式設計功底的。如果要他來製作一個長達8分鐘的DEMO,那也要耗費他不少腦細胞和時間。
但事實是,戴夫給他的何止是一個成品的車子?
而是直接將整個設計圖紙,開發工具,工廠生產線全部一股腦的都弄了出來。
我只是要個車子而已,你至於這樣嘛?
深受打擊的埃隆,在震驚過後,不由想到一個問題,要是把這個跨平臺的程式語言放出去,不知道會引起多大的轟動,而且不論是前景還是錢景,都是不可估量的,因為它的底層邏輯,就決定了它的執行效率秒殺了所有程式語言,那些跨平臺的程式語言,將沒有任何出路,甚至可以說所有的程式語言,在它面前都會是弟弟。
想到此處,埃隆直接撥通了的陳巖的電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