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禪並非是始皇帝首創,實際上早在上古祖先時代裡,就已經有了封禪的事情流傳。
而讓泰山封禪真正出名的,確實是因為始皇帝的封禪舉動。
現在朝中不少人上書請王霄去封禪,看似是大大的面子,可實際上卻是一種捧殺。
因為王霄繼位之後,實際上並沒有什麼實質性的功勞。
內治方面,逐步開始加強的巡查治水還沒有顯露成效,甚至可以說就算是做的好,把有可能發生的水患給平息了,也不會為人所知。
造紙,印刷術,曲轅犁,鐮刀等等都還沒有來得及顯露威力。
至於開創性的考試選拔人才,在大漢這裡實際上還不是主流,不過是天子給自己挑選侍從郎罷了。
外事方面就更不用多說了。
反向和親迎娶匈奴公主什麼的,的確是開創性的有新意。可問題在於,事情還八字沒有一撇呢。
就算是事成了,這也算不得什麼了不得的功績。
總不能說是棍棒伏敵奴,床榻逞英雄吧。
至於打仗的事情,除了邊境上例行公事一般與匈奴人之間的小規模衝突之外,王霄上位以來還沒有一場有影響力的戰爭爆發。
簡單來說就是,啥也不是的時候去封禪,這不是丟臉是什麼。
對於這種建議,王霄乾脆的直接扔了回去。
“有這時間和精力瞎扯淡,還不如去做些實事。”
王霄不搭理這種上書,或者說是根本就不上當。
他跑去了上林苑之中的墨苑,檢視科技進步。
全國範圍內的墨家弟子,大都是被王霄給蒐羅到了這裡。
他們拿著王霄給出的圖紙和材料,將一件件的農具和兵器甲冑打造出來。
這裡做的更多的是樣本,實驗合格之後就會交給少府的工坊,然後開啟大規模的製作。
像是大名鼎鼎的曲轅犁,此時已經在全國範圍之內推廣開來。
大漢的農民是淳樸的,他們淳樸到家裡永遠都只有兩個兒子,淳樸到偷偷摸摸的開墾田地,卻不去官府報備。因為報備的話,那是要交稅的。
他們對於任何新式農具都有著源自內心深處的警惕與審視,因為這直接關係到農時。而農時就是農民們的命根子,關乎他們全家人是否會被餓死。
所以曲轅犁開始的時候並沒有被立刻接受。
不過在親眼目睹了曲轅犁的高效,以及親自使用過之後,好東西帶來的好處讓大漢的農民們迅速接受了這個新式農具,開始大範圍推廣起來。
如果說單純的研發農具,是為了提升自身實力的話,那接下來王霄讓墨家的人最佳化札甲,就是為了進攻匈奴而在做準備。
王霄很清楚,和以騎兵為主的匈奴人決戰,普通的步兵只能用於駐守,真正的決定性力量還是在於騎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