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治皇帝的語氣和表情皆不信。
不止弘治皇帝不信,隨行的劉健、謝遷、李東陽、周經、楊守隨、白昂、蕭敬也都不信。
“陛下,爹,諸位大人,其實,他們不僅是真的在努力工作,而且,我說一句實話,他們……其實還還嫌棄你們來視察呢。”
李兆同壯著膽子說道。
“怎麼說?”
劉健性子急,所以他搶在弘治皇帝面前問了出來。
“回劉公的話,因為西山煤業採取的是計件制,誰做的多,誰拿到的錢就多,另外,西山煤業待遇好,流民們懂得感恩,所以也就更努力地為西山煤業工作了。”
“計件制?”
工部尚書兼大理寺卿楊守隨一下子就好奇了起來。
“嗯,計件制,這種制度是按生產合格品到數量和預先規定的計件單價來計算工錢的,多勞多得,所以,只要是想賺更多錢的人就不會想著偷懶,而是會努力工作。
同時為了以防萬一,西山煤業給每一個人都定下了一個最低指標,如果有誰當月在非特殊情況之下不能完成最低指標,那就滾蛋,西山煤業不養偷奸耍滑,好吃懶做之人。”
“什麼是特殊情況?”
楊守隨感覺這計件制很先進,尤其適用於工部的工匠們,有利於提升他們的工作效率,所以,他對計件制非常感興趣,不願錯過任何一個知識點。
“就是生病請病假,家裡有人去世請事假啊,節日放假啊之類的。”李兆同有問必答道。
“如此倒不失為一個仁政,既增加了匠人們的主觀能動性,又不缺乏人性化。”楊守隨讚許地說道。
“是啊,仁政是仁政,但是得有錢!平均一個匠人一個月能賺一兩多銀子呢!”
李東陽不無心疼地接話道,語氣中,帶著自嘲,帶著諷刺。
“這倒是!”
弘治皇帝也是算過西山煤業的匠人們的工錢的,說實話,他也是心疼。
“賢侄,你跟朕說實話,你這樣給匠人們提供白米白麵,還隔三差五的有肉,又開這麼高的薪資,西山煤業,一年到底能有多少收益?”
蜂窩煤的火爆,讓弘治皇帝認為西山煤業能賺錢了,但是,這能賺錢與賺大錢是有很大的區別。
李兆同可是在他面前誇下過海口,一年能給他帶來銀錢百萬兩以上的收益。
他覺得李兆同辦不到。
“之前小侄還有一點忐忑,但是看到了今天蜂窩煤和蜂窩煤爐銷售火爆的情況,小侄可以很肯定地說,西山煤業,一年賺幾百萬兩銀錢很輕鬆,陛下您就坐等分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