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混戰的雕刻畫面完了之後,則是一片空白區,什麼都沒有。諸葛龍雲又向深入進入了十幾裡的距離後,猛的出現了字跡。
《唐手》 訣雲:“封逼當頭陣,二法本相應。若不加拿法,難制敵人命。敵之未曾問,先探而後陳。吞吐念其中,變化見機行。浮法制遠敵,沉法攻下層。疾速定如風,妙用存乎心。”
隨著諸葛龍雲不斷的研讀,發現這原來這是一份武技。唐手拳的經典擒拿動作分別是“三搖三擊跑馬掌”、“二龍戲珠鎖拷掌”、“金貓逼鼠拿胯掌”、“金鵬撲水齊心掌”和“張飛捆豬當胸掌”等等,都體現了打拿結合。
唐拳講究“擒拿封逼,吞吐浮沉”八法。要把一個活蹦亂跳的人擒拿住,那可不是很容易的事。而唐手拳採用打中帶拿,拿中帶打的手法,完全符合實際格鬥的需要。
在諸葛龍雲不斷研讀下,對唐手有了一個大概的瞭解。
唐手拳行拳的特徵是穩、巧、合、快、猛、毒。其特點則是罩過頭,迷下膝,橫直不離五寸,玄襠滾肩。而騰、挪、閃、展、精、徹、風、準、刁、扶、掠、砍、劈、壓、滾、迷十六字,則為唐手拳之技法。唐手拳實戰格鬥時極為看重心理、招法、速度、力量、硬度、耐力和戰術等七大要素的緊密結合。
一、騰挪閃展,驚徹風準。唐手拳擒拿手法比較多,從套路風格上講求八字要訣,即“騰、挪、閃、展、驚、徹、風、準”。所謂“騰”者,身體移動距離較大;“挪”者,身體移動距離較小;“閃”者,身體向兩旁跨閃;“展”者,舒展施展,張開之意;“驚”者,動靜大,使其驚駭,惶惑失措;“徹”者,發力透徹,脆快剛勁;“風”者,形容速度快;“準”者,力點準確,出手到位。唐手拳強調“有力當頭上,無力踩兩旁;借力打力,避實擊虛”。整個套路讓人看起來身形反覆,動作多變,目不暇接。
二、玄襠滾肩,手腳齊攻。唐手拳具有代表性的招法動作就是“玄襠滾肩”。只要一看到某人練拳有滾肩的動作,有玄襠的動作,人們馬上就會說那是唐手拳。滾肩的意義有兩種,其一,滾肩能增大肩關節的活動範圍,增強肩關節的韌性,抖腕抓手,懸襠擰腰,動作一氣呵成。久而久之,就能使上下肢的動作高度協調。其二,滾肩的實用方法比較獨特,藏身撩掌,抓臂砍打,一旦失手,可立馬改為掌擊。一腿懸空,另一腿支撐身體為“懸襠”。唐手拳不僅“懸襠”,懸空的一條腿還暗藏殺機,因而稱為“玄襠”,不是“懸襠”。
三、跺腳吼叫,發音催力。習練唐手拳時跺腳,在旁觀者看來,節奏分明,力點清晰;對演練者來說,跺腳可以增強腿部及腳部力量,久而久之,即可增強腿部殺傷力。能真真體現武術拳打臥牛之地,不受條件和環境限制,即可練出真功夫。實戰時,攻擊招法中配合踩跺對方腳背,能起到以小制大,以弱勝強的效果。唐手拳發力時,往往要噴氣發力。“噴”氣的同時發“嗯”音,聲音必須發自丹田,練功日久,發出的聲音雄渾有力,撼人心肺。在習練拳腳的同時,自己的呼吸系統也得到了鍛鍊;在與敵人交手時發音,能起到威懾敵人,為自己壯膽鼓勁的作用。“跺腳吼叫,發音催力”,充分體現了武術“內煉一口氣,外練筋骨皮”的神奇功用。
四、刁扶掠砍,劈壓滾迷。此八字為唐手拳的技擊要訣。“刁”者,挑擋之意;“扶”者,幫扶之意,所有動作相互配合,攻防結合;“掠”者,搶抓的意思,擊打前先要抓住對方;“砍”者,用掌砍擊;“劈”者,用前臂劈擋對方攻擊動作或劈擊對方;“壓”者,抓壓、下壓、擠壓;“滾”者,旋轉中捎帶攻擊之殺招;“迷”者,向下格擋,使其昏亂。
五、掌法為主,拖拉擊打。掠手順掌和掠手拗掌是唐手拳的典型動作,可根據對手的姿勢和使用的不同招法,運用順掌或是拗掌對敵人進行打擊。在擊掌之前總是要先抓住對方,要確保拉住打,這是唐手拳重要的特點。而不是像當今的一些搏擊運動,只是把對手作為一個“沙包”進行擊打。在套路演練中要體現兩手臂的配合,兩手型分別為“掌”和“爪”,手法變換靈活協調,乾淨利落。劈掌、戳掌、推掌、吊掌、按掌和砍掌貫穿於唐手拳的整個套路,在實戰中皆為常用手法。唐手拳注重“三尖六和”。“三尖”為鼻尖、手尖和腳尖,三尖相對;“六和”為心與眼合、眼與手合、手與腳合、腳與身合、身與氣合、氣與力合。
當四周石壁上文字對唐手做了詳細的註解後,就出現了唐手實戰畫面。
此時諸葛龍雲也不著急探索氣流產生的源頭了,而是在此處全神貫注的學習起唐手來了。
諸葛龍雲看著石壁上的畫面,一招一式的精心盡力的學習著唐手,同時還對照著前面的註解,不斷的深刻參悟著唐手。
當諸葛龍雲將唐手的七十二式都打了一遍後,頓時感覺到唐手的博大精深與巨大威力。
就這樣將唐手的七十二式都打了一遍就將近過去了兩個時辰。此時諸葛龍雲已經不打算在這裡在浪費時間了,而是選擇將四周石壁上的文字註解和唐手的畫面招式,全部記下來,等出去有時間了在慢慢參悟著唐手。
諸葛龍雲龍雲又花費了近一個時辰,才將著關於唐手所有的文字註解和畫面招式全部記了下來。
不過當他將著所有的文字與畫面都記下來後,那之前一直沒有的動靜的九天玲瓏金玉卻是微微顫動了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