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此同時,在鞠去源伏擊馬謖之時,黃權率部潛行盧龍道,日夜兼程行軍,竟然在鞠去源得勝回到部落前,率先至錫林郭勒草原。
得知鞠去源不在部落,黃權率騎襲擊了鞠去源營地並從俘虜口中得知鞠去源伏擊馬謖的訊息,今或許已得勝回師。
得聞訊息,黃權大體料到馬謖兵敗。為了擊敗鞠去源,黃權在其回師途中的險峻設伏。然因鞠去源回師太快,黃權伏擊計劃失敗,兩軍在陽嶺遭遇。
不過由於鞠去源沒料到黃權行蹤,其部比漢軍的準備更加倉促。
兩軍鏖戰大半天,黃權待鮮卑兵疲之際,以陷騎蹈陣,大破鞠去源,俘虜數萬口。鞠去源兵敗而逃,太史亨率兵追殺百餘里,終將鞠去源斬首。
得勝歸幽州之後,黃權在瞭解馬謖兵敗前後之經過,並得知馬謖擔心被懲罰,已逃回長安。黃權惱怒不已,遂向諸葛亮上疏彈劾馬謖三罪,即忤逆軍令,臨陣脫逃,孤軍擅入。
六月,黃權屯兵幽州,籌備征討平州事宜。
與此同時,大破鞠去源與彈劾馬謖的奏疏,同時送到長安尚書檯。
尚書檯內,諸葛亮得知馬謖兵敗並且臨陣脫逃,當下還不知蹤跡,大為震怒。
諸葛亮臉色陰沉,一言不發;各部尚書與侍郎噤聲而坐,等候著諸葛亮發話。
諸葛亮環視眾人,沉聲問道:“今據黃驃騎言,馬謖敗逃回長安,亮不知其蹤跡。不知諸公是否有所瞭解?”
馬謖兵敗之後,擔心被黃權治罪,遂逃回長安,準備透過兄長與自己人脈關係運作,以赦免他罪責。
眾人面面相覷,他們同樣不知馬謖去處。
見眾人不語,諸葛亮語氣放冷,說道:“馬謖不從軍令,畏罪潛逃,當通緝之,以死罪論處。”
向朗猶豫幾許,說道:“天下初安不久,馬謖治潁川有功,不知丞相是否赦之,將其貶為白身,免其死罪!”
諸葛亮神情嚴肅,厲聲說道:“馬謖下軍令狀出征,今不僅有違軍令,更是臨陣脫逃,陷大軍於險境。今若不以有司論處,安能取信於民!”
說著,諸葛亮語氣略有緩和,說道:“亮知諸君中有與馬謖友善者,然今若包庇,亮絕不姑息。如能早勸馬謖服罪,亮或能既往不咎。”
馬謖兵敗而逃,讓諸葛亮失望至極。他本以為馬謖歷練多次,以其天賦或能成為大將,然馬謖貪功心切,且還毫無擔當,實在讓諸葛亮後悔選他為副將。
諸葛亮在失望之餘,卻又有慶幸。幸虧他沒同意馬謖出任主帥,而是選黃權為主將。今馬謖雖忤逆軍令,但卻幸因黃權出色的軍事才能,扭轉了戰事的不利。
向朗心中有事,不再問話,而是低頭思索馬謖之事。
馬謖在兵敗之後,第一時間逃到向朗府上。而向朗出於與馬氏兄弟深厚的友誼,選擇庇護馬謖。今諸葛亮怕是猜到了馬謖被他們庇護,故給出了最後的警告。
“咳咳!”
趙昂咳嗽幾聲,說道:“丞相,今馬徵北雖臨陣脫逃,但大軍卻破東部鮮卑,宜當下詔封賞。”
“善!”
諸葛亮微微頷首,說道:“派人告訴黃驃騎,如能征伐平州,望儘快征討。至於是役立有戰功將士,尚書檯將不日下令封賞。”
“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