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遜率關西諸將,出河東,征討幷州。兵力五萬餘眾。
劉禪、諸葛亮率中原之眾,渡河至河內,目標直指鄴城。兵力八萬餘眾。
龐統、全琮率徐、兗之師,從倉亭渡河,掃蕩清河、鉅鹿諸郡,而後北至常山、中山等郡,呼應陸遜所部。二部兵力三萬多人。
霍範、徐盛率青、齊兵馬,從歷下過河,直取渤海、河間等海濱諸郡,繼而肅清幽州殘敵。二部兵力兩萬多人。
四路兵力總計十八萬上下,與之前北伐大軍兵力數目相差不多。但有所不同的是,十八萬的大軍有三分之一是投降不久的魏卒,而漢卒留駐河南諸郡,以防止州郡復叛。
推敲了許久,霍峻擱下巾帛,說道:“孔明用兵主次得當,四路北伐逆魏,其國可下矣!”
“滅魏事小,但國都事大。”
諸葛亮沉吟少許,說道:“今亮請相國參加朝議,不僅欲商討滅魏之事,更為商立國都。”
“諸卿何意?”霍峻問道。
諸葛亮整理了下思緒,說道:“元直、滿寵、張昭等關東諸卿,欲都雒陽。言雒陽北臨並冀,東引河南,南下荊楚,西接關隴。為天下之中,山河拱戴,形勢甲於天下。”
希望南漢定都雒陽者,不僅是徐庶、滿寵、張昭這些新舊的河南大臣,更有荊楚籍貫大臣。
除離江東、巴蜀不便外,雒陽離天下各大糧倉都十分近,且交通水運便利,利於南漢統治天下。
“然伯言卻以為,以前漢為鑑,當都長安,不應都雒陽。長安有四塞之險,沃野千里,周以關中而王天下,秦因關中滅六國。今關西胡風大盛,故為長久之計,當都長安。”
“二者爭論不休,陛下特命亮垂詢相國之意!”
江東離雒陽、長安都太遠,以何為都,江東士人沒多大意見。僅是因陸遜出鎮西方多年,對關中長安頗有好感。
“不知孔明之意是?”
霍峻未有率先表態,而是繼續深究諸葛亮的意思。
諸葛亮輕撫羽扇,蹙眉說道:“亮為此二都利弊而深慮,雒陽雖為天下之中,但地不過數百里,田地薄少,四面受敵。中漢都雒陽,重關東而弱關西,故有涼隴動盪。”
“關中雖沃野千里,但自中漢以來,王莽亂政,赤眉流毒,羌擾三輔。及至郭李亂關中,關中百姓四散而走,長安凋敝少民,不足以為都。”
“且關中雖有四塞之險,但上、安定、北地、西河等郡或南遷關中,或撤縣縮邊,加之河套被鮮卑盤踞,故不足以遮蔽關中。”
“長安、雒陽各有利弊,亮為此而深憂!”
“孔明可知定都之要?”霍峻問道。
“願聞其詳!”
霍峻沉吟少許,說道:“夫建都之要,一形勢險固、二漕運便利、三居中而應四方,必三者備,而後可以言建都。故武漢雖常遭水害,先帝忍其弊,以其為漢都。”
“長安佔據形勢而漕運艱難,雒陽得有四方之便而形勢弱之。故秦據形勢以抗關東,周失形勢而亡天下。因而觀之,雒陽、長安各有利弊,唯觀本朝情形,思二都得失,方可知以何為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