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淯南漢營。
軍民散落鄉野,于田間收割莊稼。涼風吹拂而過,穗禾搖曳生姿。
諸葛亮駐丘之上,問道:“今田間收成如何?”
“尚可!”
楊儀答道:“因宛城水土肥沃,可為上田。灌水入田,便種稻禾。今秋豐收之糧,足以令兩萬軍士飽食。”
諸葛亮眺望沃野良田,感嘆說道:“南陽自古為富庶之所,良田萬畝,戶籍為天下之望。然經中漢亂世,百姓凋零,田宅荒廢。今觀道野墳宅,可見往日之盛。”
說著,諸葛亮笑了笑,樂觀說道:“今大司馬兵起諸城,席捲青齊,漸有興漢之勢。如能再控遏泰山,西進與我軍聯合,當能光復舊都矣。時南陽歸治,聚散流民,復興易也!”
見諸葛亮如此樂觀,楊儀遲疑幾許,說道:“今軍中有關大司馬謠言,儀不知當講不當講?”
諸葛亮神情淡然,笑道:“何事竟讓威公遲疑?”
楊儀與馬良對視一眼,說道:“稟丞相,近來軍中多有謠言,言大司馬招撫齊魯舊官,收攏往昔舊部,安撫鄉野民心,有欲佔青徐自立之心。”
“然後呢?”諸葛亮反問道。
“這~”
楊儀遲疑說道:“丞相,大司馬身杖強兵,舊部遍野,虎視天下。如若有反叛之心,則……。今流言四起,恐非空穴來風,望丞相善斷。”
諸葛亮撫扇而思,問道:“季常有何高見?”
馬良蹙眉說道:“丞相,良與大司馬接觸甚多,觀其往昔所為,或無反叛之心。今流言之事,不足以為信,恐是魏人離間之策。”
“丞相,大司馬杖握強兵,揚州刺史步騭與其有親,江淮為其久治之所,今又收攏青徐人心,還需以防萬一。”楊儀謹慎的說道。
“慎言!”
諸葛亮眉目微挑,肅聲說道:“大司馬為國殫精竭慮二十餘年,身受先帝託孤之遺恩。今以天命之年,不辭辛苦北伐,豈能容人非議!”
說話間,諸葛亮背對楊儀,說道:“大司馬下齊,為季漢開基業興業,魏自始而衰。今流言中傷大司馬,是為田單復齊之舊策,欲令大漢自毀長城,且不可中計信之。”
“季常何在?”
“良在!”
諸葛亮吩咐說道:“即日起徹查軍中流言,如有聚眾非議大司馬,以亂軍罪斬之。”
楊儀見諸葛亮反應這麼大,急忙說道:“丞相,儀為國事而憂,無心非議大司馬。”
諸葛亮語氣放緩,說道:“威公忠體之心,亮豈能不知。但從今往後,當謹言慎行,切勿聽信謠言。”
“諾!”
諸葛亮臨走前,指著田野上的莊稼,說道:“今冬季將至,收禾稼,勿留於野。”
“諾!”
衛臻針對霍峻的謠言,或許楊儀會因霍峻權勢太大而懷疑,但在諸葛亮這邊根本起不了效果。
在諸葛亮看來,如果霍峻有意謀反,必然會在青徐暗中策劃,哪裡會先讓軍中底層軍官知道。且齊郡到南陽有數千裡之遙,今聯絡江漢下層官兵幹嘛?
更別說霍峻在出徵前,特意找到諸葛亮表示自己打算退休。霍峻都有心退休了,又怎會突然改變念頭稱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