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率大軍沿淯水南撤,至潦口分兵下寨。
司馬懿率軍士尋道而下,先與淯陽城內將士匯合,考慮到兵力寡眾問題,駐足以候張郃兵馬。
次日,張郃急行軍至淯陽,與司馬懿所部匯合。匯合之後,兩軍至漢軍北營二十里下寨。
在魏軍下營之時,司馬懿、張郃率魏騎至潦口打探訊息,欲觀漢軍營壘佈置。
白天,陽光明媚,淯水緩緩而流。
在潦口不遠處,數百騎簇一名老將逼近漢軍營壘。
只見那名老將年近六旬,兩鬢已是染霜,皺紋在他臉上縱橫。此人非他人,正是曹叡所寄託的希望,魏五子良將張郃。
張郃駐馬而眺望,用炯炯有神的雙眸打量遠處的漢軍營壘,不斷掃視著營壘分佈。
此行南下,他深受國之重任!
曹叡將國中可用於機動的精銳兵馬交予他,則就希望張郃打出卓越之戰績,擊敗初出茅廬的諸葛亮,而後攜兵勝之姿,東戰霍峻。
有上次對陣之經驗,張郃對諸葛亮用兵蓋有些許瞭解,心中也漸有一個判斷。諸葛亮用兵非有奇策,更多是結硬寨,打呆仗這種操作。
結硬寨,打呆仗,遇見尋常將領,或許沒有什麼好辦法,唯有與之對耗。但若遇見名將,或是後勤資源、兵馬實力比你更強勁者,將會被壓著爆錘。
當然了對付結硬寨,打呆仗的將領,最好的辦法是打運動戰,將敵人從堡壘裡調動出來,而非與之對耗。
故相較面對霍峻那種不動如山,一動如驚雷的敵人。張郃還是比較喜歡面對結硬寨,打呆仗的對手,畢竟柿子總要挑軟著捏。
張郃率騎上下繞營,得見諸葛亮所率漢軍竟在潦口南北下寨,浮橋鋪設在河水面,以為聯通南北。
北營紮在丘坡上,呈品字型下營,距離潦口有數里距離。南營雖也駐紮在丘坡上,但距潦水更近些。兩營之間的浮橋,各有軍士把守,以確保浮橋的暢通。
因漢軍初至潦口之故,營壘防備尚未成型,除鹿角、鐵蒺藜等路障外,寨前溝壑並未有多深。不過若要強行登山而攻,兵馬依舊會損失不少。
張郃心中暗自點評了下,布寨謹慎,依舊有諸葛亮風範!
但也僅僅如此!
仔細瞧了一遍,張郃略有所得,揚鞭遙指漢營,譏笑說道:“諸葛村夫長於刈麥,而不善用兵。兵者之事不比耕作,又豈如他所想那般簡單?”
聞言,侍從應和笑道:“可是將軍已有破敵之策?”
張郃捋著鬍鬚,笑道:“初見敵寨,略有所得。但尚不敢言有破敵之策,需觀日後斥候探查!”
“走!”
張郃策馬而歸,招呼左右說道:“歸營!”
“諾!”
張郃率部曲回營後,當即是找到司馬懿,與其商量破敵方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