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峻沉吟少許,說道:“因形勢不同,故所制方略不同。關中、青徐,分別為中國之遮蔽、羽翼。陛下納法孝直之略,欲借馬孟起,斷其關西羽翼,進望中原。”
“峻所思北伐之策,當是取壽春,全據淮南。進下齊地,撤中原遮蔽;旋師河南,光復舊都洛陽。至此天下形勢,則被我大漢所掌握。然後北渡大河,彼時賊弱兵憊,則可克鄴城,覆滅中原,漢室季興。”
“今馬超事變,我軍已得襄樊。陛下欲趁勢斷關隴,剪除曹氏羽翼,再望關東,與峻所思北伐方略,是有異曲同工之妙,豈有上下之分?”
自南漢建立,形成南漢北魏的格局,霍峻時常在思考,南漢一統中原的方略。當然不僅是霍峻在思考,南漢高層戰略家都有在深思北伐戰略。
十幾年前,諸葛亮因關西混亂,久不被東漢所掌握,指出全據荊州以後,可以先取關隴,然後大軍東出,配合吳楚大軍,掃蕩河南,再滅曹操。
但形勢有變,荊北落入曹操手中,導致了諸葛亮的北伐方略先天不足。
那時魯肅坐鎮江淮,故他指出可先取壽春,然後下徐州,舉兵與曹魏爭奪中原。而龐統則是提出攻略襄樊的建議,劉備顧忌襄樊艱險,否決了龐統強打襄樊的建議,決定採取魯肅的建議,先取壽春。
壽春之役,雙方因瘟疫互相撤軍,魯肅病逝壽春城下。
之後,關羽發起襄樊之役,在劉備的鼎力相助下,南漢終是拿下襄樊。
今時劉備不採納霍峻伐壽春方略,選擇出兵襄樊。非是劉備不信任霍峻,而是關隴對南漢而言,更是有利可圖。或者說在劉備看來,有了馬超的加入,打關隴似乎難度更低。
霍峻所思考的北伐方略,則是他參考了朱元璋、劉裕二人的成功經驗。
劉、朱二人相同點都是先拿下山東,然後吃下了河南。二人不同之處則是朱元璋拿下河南,直接北取元大都,滅亡元朝;劉裕攻克山東後,逆黃河西進,收復關中。
實際上攻略關隴,或是攻略山東,其戰略目標相同,都是為了剪除曹魏的羽翼。中原腹部大部分地形一馬平川,得山東、關中有得地利而望中原的優勢。
兩者北伐計策各自有利弊,出江淮,下山東,短期內無需為糧草供給而憂。
走武關,入關中,因秦嶺山道之故,或是無水路轉運,非常容易缺糧。這種缺糧不是吳楚無糧,而是糧草運不到前線。
聽著霍峻這般言語,張飛深思一二,問道:“今兄長兵出襄樊,仲邈若取壽春,恐兵力有所不及。當下仲邈受領東方之事,不知欲向何處用兵?”
何為東方之事?即是大別山以東。
劉備將大別山以東的州郡全部由霍峻自決,不論軍事亦或是財政、人事等事項全部由霍峻負責,揚州刺史步騭負責糧草供應。
為何權利這麼大?
主要是江淮所面臨的壓力太大,霍峻率偏軍北伐困難太高。
江淮可不比襄樊、漢中,二者自身擁有天險,然江淮長有上千裡邊境,需要面對中原重兵。蓋是知道霍峻壓力太大,劉備則是讓霍峻自由發揮,目標、時間、戰術皆由其自決,僅是兵力有所受限。
霍峻舉著酒樽,笑道:“我得江淮來信,言曹操病逝,青徐是有軍戶騷亂。今壽春不宜急取,我欲以淮東為基,復下邳、東海二郡。若有時機,則再謀彭城、琅琊二郡。若無良機,則東連鬱洲,以為跳板,觀望青徐。”
“善!”
張飛鼓掌喝彩,微醺笑道:“仲邈兵略超群,心懷宏圖。今飛祝仲邈一樽,望君早下徐州。”
“峻祝陛下光復舊都,翼德隨軍斬將立功。”霍峻賀道。
“同祝!”
“哈哈!”
二人飲酒暢談,除了聊軍事,還聊了霍弋與小張,以及朝野趣事,直到張飛醉得不行,方才結束交談。
望著被侍從攙上馬車的張飛,霍峻則是長出了口氣,深感張飛是真能喝!
那一罈酒,他喝了四分之一,四分之三是被張飛所喝。霍峻都在猜測張飛是不是藉著找他為由頭,實際自己想喝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