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洛陽。
在曹魏高官的簇擁下,曹丕在洛陽登基,繼天子之位。
曹丕登基後,立甄氏為皇后,郭氏為貴嬪。山陽公劉協為慶賀曹丕登基,效仿娥皇女英之事,奉膝下二女入宮。
緊接著,尚書僕射陳群制九品官人法,上疏中央。在曹丕為了拉攏士族,順勢降詔同意。下詔天下,於郡內建中正,以平次人才之高下。
九品官人法,雖由陳群所創,但其根本思想,來自曹操執政的中後期以品位分高下的選官政策。
曹操選拔人才分為兩個階段,早期曹操因人才缺乏之故,加之袁紹在河北,故多次下令求賢,不以品德分高下,吸引天下士人的投效。
尤其是迎奉漢帝劉協後,曹操在漢帝的加持下,中原士人蜂擁而至。由於是勢力擴張期間,官職位置充足,不存在說故意打壓士族。
及擊敗袁紹,曹操佔據了冀、幽四州,進入中後期。曹操為了吸納河北士人,故下令推廣品才選士的政策,即由郡守兼任舉賢職能,向曹操舉薦人才。
這番選舉人才制度與東漢推廣的舉孝廉從操作流程來看,並無多大區別。僅是人才的考核從尚書檯,更改為曹操的霸府。
但曹操卻參考了東漢民間評選人才的方式,以及孝廉制度的弊端,對選舉、考核人才的內容做出變革。即將東漢時期‘參考狀’,更改為‘品鄉論’。
東漢參考狀,即是對人的道德才能作出具體敘述,重德行而弱才能。
曹魏品鄉論,弱考狀而重鄉黨的評語。郡守根據鄉人的評語,分為不同品階人才,向中樞推舉人才。
時天下初安,上任地方的郡守需依仗士族治民及收取地方百姓賦稅,尤其是曹操為了安撫地方,故而郡守人選多由名士及鄉賢出任。
因此曹魏所推行的九品官人法,實際上僅是對孝廉制度的補丁,而非作出大版本更替。故而產生的弊端影響,幾乎與孝廉制相同。
這般評選制度下,太守賢德,則所舉薦的人才多是賢能。且由於話語權在地方基層,隨著時間推移,漸被地方士族所掌控。
這也是為什麼,霍峻、魯肅常言,如果他們歸降曹操,以他們的地位,僅能從事郡中曹吏官職。若是運氣好,資歷能熬上去,他們則能累入州郡為官。指望能成為中樞大員,比肩中原大族,幾乎是不可能之事。
如上所述,九品官人法的推行,實際上強化了地方士族的話語權。
至於曹操父子推行的九品中正制,為何能衍生出魏晉時期的門閥大族?
這就與司馬懿推出的九品中正制2.0有關。
歷史上曹叡去世,司馬懿已是察覺到地方大族話語權太重,非常不利於人才的選拔,有弱化中樞的權威的傾向。欲將品選人才的權利轉移到中樞,即設定州中正。
早期曹爽力主舊策,否決了司馬懿政策。但在洛水之變後,司馬懿執掌了朝堂大權,加因有個人私念,則繼續推行九品中正制2.0。
品選人才的話語權被中樞所掌握,凡皇權衰微之下,則就容易形成經久不衰的門閥大族。
今曹丕急不可耐的推行九品官人法,非是不知其制的弊端,而是他知自己資歷、威望不如曹操,為了執掌大權,穩固地方郡縣,需要推行政策去換取基層對他的支援,增強地方士族與中樞的親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