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峻喝了口茶,淡淡說道:“孤酒力不支,恕難與君長聊。”
“諾!”
見霍峻瞬間變臉,李嚴心中忐忑,他不知自己是否說錯話,唯有順從霍峻之意退下。
望著李嚴遠去的背影,霍峻無奈而嘆,深感精神疲憊。
周不疑、李嚴二人之所為,很難去追究什麼,但從他們發表的言論而言,實際上就有分裂國家之傾向。
歷史上南朝為何持續分裂,無法齊心協力北伐,大概與內部爭鬥有關。如果利慾薰心之輩,聽了李嚴之語,怕不是早與其狼狽為奸。或是君主多疑,聽了周不疑之言,將會猜忌大將、權臣。
自淮南王一事之後,除非受形勢所迫,霍峻基本不會選擇那條錯誤的道路。
“伯先以為李嚴之語如何?”霍峻問道。
霍弋整理思緒,說道:“大人,我霍氏深受大漢之恩,豈能行不軌之事。今陛下不曾揹我,我霍氏安能背之?”
“弋隨陛下左右多年,陛下深感大人勞苦功高。昔大破曹休時,陛下笑語曰,如能平天下,當效姜公之事以待大人。或雖受左右勸諫,但陛下卻暗語兒曰,雖不能授裂大國,卻能封鎮東夷。”
聽著霍弋所言密語,霍峻將信將疑,說道:“伯先莫不知韓信之事?”
霍弋搖了搖頭,說道:“稟大人,陛下曰:‘雖不可授齊,卻可授遼。’陛下好讀史學,素有開疆之志,其言商之所以徵東夷而亡,而周之所以能平東夷,非周比商之興盛,而在周能委姜公治齊。”
“昔孝武帝徵遼東,平朝鮮之地,闢樂浪、玄菟、臨屯、真番四郡。然四郡幾經被高句麗所侵,郡縣被佔,漢民遭掠。然陛下以為如能復行郡國之治,既能開拓邊疆,又能保境安民。”
東夷在華夏早期歷史上,一直是非常強大的對手。殷商因常年征討齊地,導致兵疲而國窮,終被西周滅亡。周吸取經驗,為了解決東夷,封了魯、齊兩大諸侯國,以及大批淮泗小諸侯國,方才將東夷解決。
劉禪的意思不難理解,大概是平了天下之後,為了穩固遼東州郡,他欲將朝鮮半島上的土地授予霍氏,類似用姜子牙治齊模式,幫助大漢穩固幽、遼地區,外擴朝鮮半島。
“此事不可向外言語!”
霍峻不知怎麼評價劉禪的操作,唯有叮囑霍弋說道。
相比霍峻的將信將疑,霍弋反而是信任劉禪,笑道:“陛下非言而無信之人,僅是以為朝鮮蠻荒,氣候苦寒,恐大人會因此而不滿!”
頓了頓,霍弋問道:“今李嚴之所為,不知大人以為如何?”
霍峻抿茶而思,說道:“李嚴貪圖名利,欲將我置於火上,不可不理。”
“遷都之事,當早做決斷!”
ps:第三章要等到明天中午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