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同喜!”
霍峻請蔣濟入座,笑道:“昨夜飲酒甚多,今日休沐,怎這般早起求見?”
蔣濟笑著從懷中取出簡略輿圖,說道:“淮民陸續將至,濟怎敢休息。”
攤開輿圖,蔣濟指著其上的七門嶺,說道:“濟與廬江太守商討,以為可在舒城修繕七門堰,截斷舒水,引水灌田,可將歸淮廬江民眾盡數安置於此。”
七門堰非重新開鑿修築,其修建時期可追溯到西漢初期的羹頡侯劉信。
劉信被劉邦封到舒城,見舒水出於西山之峻嶺,勢若建瓴,止步於七門嶺下,阻河築堰,開渠建閘,引河流東北,載之平陸,條分支貫,灌田八萬餘畝。
不僅於此,劉信還在七門嶺之東開鑿烏羊堰,灌田萬餘畝;再修曹責堰,灌田兩萬餘畝。七門三堰共灌田十一萬餘畝,約有兩千兩百多頃,足夠讓萬戶百姓所耕作。
七門三堰雖好,但如都江堰一樣,常年無政府負責,必然會導致三堰毀壞,不足以灌溉田畝。
昔霍範所提出的淮南論有提及三堰,但不符合淮東的軍事需求,則被擱置下來。霍範所提出軍屯地在肥水到邗溝一帶,中間水澤、湖泊皆是軍屯之地。
今為了安頓江淮舊民,考慮到舒縣遠離壽春,臨近巢湖的地理環境,以及七門堰的豐富水利條件,舒城最合適用於安頓歸淮的民眾。
“七門三堰欲開多少頃田?”霍峻問道。
“三堰全開,二千兩百餘頃,分萬戶民眾。”蔣濟答道。
霍峻望著輿圖上的河堰選位,皺眉問道:“我恐歸鄉淮民不足萬戶,今開田二千兩百餘頃,恐有浪費人力之嫌。不如先開七門堰,尋觀人數再修烏羊、曹責二堰。”
治理地方,霍峻常顧忌會造成行政浪費。今為安置淮民,上馬大工程,不憐惜民力,若所歸鄉百姓不多,必定會浪費民力,以及損耗大量錢糧。
“不然!”
蔣濟搖了搖頭,說道:“中漢之末,天下戰事四起,淮人南奔荊、江、揚三州者不少於數十萬之多。如淮南大興,豈無數萬百姓歸鄉?”
說著,蔣濟拱手說道:“都督,世人言上行下效,主行客從。如都督欲令淮民歸鄉,可勸南渡諸卿遷家歸淮。時上者遷居,渡淮民者當紛紛南歸。”
霍峻踱步微思,蔣濟所言雖是簡單,但如何讓南渡的淮泗籍貫的將領文武歸鄉搬回來,則就是不小的問題。但是如果中高層淮泗人不回家,欲大規模復興江淮,則就怕是空談。
江淮不大規模復興,霍峻欲想北伐中原,其後勤補給則就是大問題。
“容我寫信與步揚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