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峻翻閱著劉忠給他遞上的一份巾帛,問道:“連年戰亂,東海郡幾近無人,縱將下邳周圍百姓遷來,但如欲北伐青徐,此地人口還是太過稀少,如之奈何?”
霍峻常年致力恢復江淮生機,則是希望能將江淮打造成基地,從而以江淮為基地。若人口不多,無人服徭役,大軍則無後勤可言。
今隨著下邳城被攻克,若不伐壽春,而是走沂水北伐,攻略青徐,此將是遠離江淮作戰。這般用兵,若無穩固的後勤基地,一旦與魏軍久戰,則會因此陷入缺糧。
為了解決長距離補給的問題,江淮需要更多的人口。
“都督,不如令原戶籍百姓歸鄉!”蔣濟說道。
“怕是不易!”
霍峻將巾帛擱下,說道:“那些百姓定居吳越十餘年時間,早已安居樂業。如遷他們北上,恐有不便。且不言百姓意願,今下遷民復土之事,不僅要揚州郡縣允諾,京師也要批准。”
蔣濟胸有成竹,說道:“江淮與揚州皆有國土,如都督細言北伐方略,料丞相必會同意。丞相若能同意,揚州諸郡太守安能不同意?”
讓江淮舊民歸土,這件事涉及的利益者不少。
在南漢制下,各郡守都有其考核標準,這個標準是由諸葛亮根據每個州郡的實際情況去制定。而這些考核標準中,最重要的就是有效人口以及實際的賦稅數目。
讓江淮舊民歸土,則是減少各郡的治下有效人口以及賦稅數目。往小了說,這會影響到他們的考核升遷。往大了說,人口一進一出,國家財政收入減少,所支出的金錢也會更多。
“強迫遷民之事,不可強為。”
霍峻沉吟少許,說道:“如子通所言,容我上疏至陛下,寫書信與丞相。以丞相之才略,其以為可行,必有妥當措施。”
這件事已不是江淮內部所能解決,需要讓諸葛亮出面去處理了。
頓了頓,霍峻看著大帳內的眾人,問道:“諸君可有不同之見?”
“都督,我軍昔以鬱洲為地,北上掠得不少民眾。今不如復行舊策,令大船水師北上,劫遷青州百姓南下,令民居遷至淮東。”
高翔仍記得十幾年前北上鬱洲之事,說道:“劫掠百姓南下,每賊少一戶百姓,則我軍多一戶百姓。民力益損之間,此將大利我軍。及今後都督入青州,以青人為嚮導,何愁地理不熟。”
霍峻摸著小鬍子,淡笑說道:“此策好雖好,但恐有損陛下仁德之名,反令青人百姓畏懼我軍。”
利用水軍優勢,當海盜劫掠青州百姓,青州每損失一戶百姓,則南漢就多一戶百姓,此不失為好計策。但是名聲就太臭了,這將不利今後霍峻北上。
“此事易爾!”
蔣濟捋須而笑,說道:“天下重利者多,都督不如遣舊時青人北上,潛入鄉縣,時以富貴誘之。凡南遷者,免稅、賜糧、賞宅、分田。長久之下,必有不少貧苦者,南下定居。”
“時都督再賜錢糧令新青人北上,誘鄉人友親南下,如此反覆,南下者必然不少。”
“子通之策可行!”
霍峻點了點頭,說道:“不僅如此,某以為可行分利返點之策,凡有鄉人因一人南下,則賞賜此人錢糧。其之鄉人如能再勸他人南下,錢糧則可分賜以上二人,層層而套,環環相扣,百姓豈不聞利而為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