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別忘了馬超與南漢之間,存在隴南二郡作為雙方的緩衝區。即便南漢佔據了隴南山區,因祁山堡的緣故,也難以將勢力深入隴右高原。
且以南漢今下之狀況,無力與曹魏爭奪隴右。南漢會允許馬超割據隴右,斷不會允許曹魏新得到隴右。
當然這僅是法正單方面所思,真正具體施行起來,對執行者有非常高的要求,尤其是對局勢火候的拿捏。
今下劉備之所以猶豫,非是他不認可法正的計策,而是他在思索計策的可行性如何。如果執行過程中出了差錯,就怕惹怒馬超,讓曹魏單獨得利。
劉備停下腳步,說道:“如按孝直之策,賓伯之語,非舌辯之士,豪傑之輩,不足以合兩家之盟。”
費觀思索人選,說道:“陛下,南中建寧人李恢能言善辯,膽略過人。今不如讓李恢為使,以佐陸督,令其說馬超,為國取利,成兩家之盟。”
李恢,字德昂,初為建寧郡督郵,南郡枝江人董和是為其舉主。
在平蜀過程中,李恢投降南漢。後來因張松之案,不幸被人誣告入獄,幸劉備明察秋毫,認定李恢無罪,並拔升為侍郎。今劉備率軍出征關中,李恢也一同隨行。
“善!”
劉備捋須而思,說道:“李德昂思慮周全,文武兼備,是為南中少有之高才。今命其為使,入陸遜軍中,參議軍事,稟傳詔令。”
頓了頓,劉備吩咐左右,說道:“傳諸將軍入帳議事,商討撤軍事務。”
“諾!”
法正身體不好,尋常的軍務會議,不會出席參議。除非是劉備無法解決之事,方才會請法正參議。
且不言劉備欲率大軍撤退,李恢得奉劉備之令,翻越終南山小道,偷渡至駱口,將詔令傳到陸遜手上。
駱口,漢軍營寨。
大帳內,陸遜端坐榻上,巴蜀諸將分坐左右。
李恢將兩份書信呈與陸遜,說道:“稟都督,因秋時將至,河水漸緩,丹漢水道不便,糧草不濟。而賊軍又眾至關中,無可勝之機,故陛下欲撤軍歸國,以待來年再圖中國!”
陸遜分別拆信,瀏覽其上內容。初封書信,是為劉備讓陸遜撤軍的詔令;次封書信,則是讓陸遜謀劃陰平、武都二郡之事。
手裡捏著書信,陸遜請李恢入座,問道:“陛下欲何時撤軍?佈置是否已成?”
李恢落座答道:“陛下欲於七月二十六日撤軍,命將軍傅肜、馮習二人殿後,留副軍將軍治商縣,趙君侯率部西進接應。”
此次北伐,劉備得到商於六百里之地,為了鞏固勝利果實,為下次北伐打牢基礎,拜劉封為司州刺史,留鎮商於。
為了防備魏軍追擊,劉備佈置傅肜、馮習二人殿後,且讓趙雲率步騎逆丹水西進接應。
見劉備已有撤軍佈置,陸遜稍微安心,繼續問道:“我軍撤退,賊軍大部東進,霍督將何以自處?”
李恢沉吟少許,答道:“陛下言,霍督以水代兵,欲水決下邳,不日可見分明。我軍撤後,賊軍東進,少則一月,多則兩月,時霍督或已功成而退,或是不克而走。”
頓了頓,李恢問道:“敢問都督,隴南二郡是否可圖?”
陸遜將書信擱至案上,思索說道:“如法令君所言,隴南二郡當是可圖。但以馬超性情,斷不可輕易割捨二郡,怕是要費一番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