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搖了搖頭,說道:“吉本、耿紀等人不過烏合之眾,雖謀劃周密,但行事不嚴。至天明時,眾人兵馬分散,被王長史擊敗。天子居於宮中,安然無恙。然尚有餘眾潛於許昌城中,未被察覺。”
曹操冷笑幾下,說道:“看來許昌城中有意襄助叛賊者,應當有不少。”
負手踱步,曹操對劉協這個燙手山芋,煩得不行。
‘挾天子以令諸侯’此策雖好,但卻有利有弊。
早些年他因迎奉天子,積攢名望,席捲兗豫,群賢爭先投效,從而實力激增。
官渡之戰時,他能與佔據河北的袁紹扳手腕,多虧手握天子,透過施展外交手段,拉攏關西諸將,擋住幷州攻勢。
然隨著他統一北方,與劉備形成南北對峙的局面,天子逐漸成為燙手的山芋。
曹操欲模仿王莽,透過進公、稱王,進而取代漢室。然走到魏王后,他卻心生猶豫,不知要不要往下走。
今下吉本、耿紀、金禕在許昌掀起的叛亂,似乎推著他往前走。不取代漢室,他的魏王國勢必長期被漢所籠罩。縱他怎麼安撫人心,蓋無知士吏或許會以為今下仍是大漢所有之天下。
“請大王息怒!”
孫權似乎看出來曹操的煩惱心事,說道:“吉、耿、金等人起兵叛亂,多是大王寡鎮許昌,而漢帝久居許昌。漢帝長久施恩下,難免有不得志之人,陰連外人,蓄意反叛。”
“今下之策,大王宜當藉機,徹底剷除蓄意不軌之人,以防許昌再起叛亂。如招許昌諸臣入鄴城,暗查是否有臣吏參與此謀逆之事,尚不被王長史所察。此策雖不治根,但卻可治表。”
曹操瞥了眼孫權,淡淡說道:“孤欲治根,又當如何行之?”
孫權躬腰低頭,說道:“漢室衰微,得大王匡扶,方初安天下。然漢帝不識大王之恩,常欲陰連外臣,謀害大王。今下欲剷除不軌之人叛亂,唯大王順奉天命,行效三代之德政。”
相較前兩次的言語反對,這次曹操卻是沉默不語,心有多思。
孫權所說之語道出了今下的本質,不是忠漢之人多,而是劉協作為天子,從法理上統治著天下。
縱他是傀儡,他始終是天子。為擺脫劉協的影響,不得已放棄老巢許昌為政治中心,而是選以鄴城為根基。
劉協身在許昌,不論曹操怎麼監視,劉協都可向下施恩的空間,謀劃大餅,吸引他人投效。也就是說劉協不死,今後還會有叛亂髮生。
取代漢室,剝去劉協身上的天子外衣,或許才能根除以‘天子’為名的叛亂。
踱步間,曹操忽然問道:“霍峻今下如何?”
“啟稟大王,霍峻取蔣幹首級,與淮南王璽,一併送至武漢,以向劉備示無反叛之念。事後劉備招霍峻入武漢,授以錄尚書事,留其於武漢。江淮軍政則由副督龐統治之,兼領徐州刺史。”司馬懿答道。
霍峻拒絕淮南王,向劉備獻上破魏方略。劉備施恩回報,讓霍弋與劉禪結連襟之關係,保證霍氏今後之富貴。然以上這些事屬於密事,為了達成迷惑曹操的戰略意圖。
次日,劉備頒佈王令,讓霍峻卸徐州刺史職務,授其尚書事,留京與法正、諸葛亮等人統領中樞,顯示出劉備忌憚霍峻之感。
“錄尚書事,留武漢治國。”
曹操捋須冷笑,說道:“不知霍峻今時後悔否?”
說著,曹操惋惜搖頭,說道:“若霍峻受領淮南王,舉兵叛劉,則大事成矣!”
在曹操今時眼裡,霍峻無疑做了個錯誤的選擇。
稱霸江淮,治統萬民,封國受土不選;卻選擇了向劉備表示忠心,今受其猜忌,被削兵權,真就令他想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