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搖了搖頭,說道:“孝直所言多偏頗,巴蜀離吳楚有千里之遙,今不以嚴法治之,待二州人士恃驕而縱,再治以嚴法,多有怨言,此將大不利主公。今讓公清善斷者為刺史,梁蜀人士或會生怨,但從長久觀之,則是大利我國。”
當然諸葛亮還有一點沒說,得其上者得其中,如果治法過嚴,引起大的動盪,亦可換上手段溫和的刺史。但若直接讓手段溫和的刺史上位,怕就難行嚴法。
“且如孔明所言!”
劉備捋著鬍鬚,說道:“今治二州,當以公清善斷者為刺史。然孔明可有人選?”
“徐君元直、顧君元嘆、潘君承明,此皆可為州刺史之人選。”諸葛亮推薦道。
“元直、元嘆、承明?”
劉備斟酌幾許,說道:“元直隨孤征戰多年,盡力勞力,可任益州刺史;承明為荊楚上卿,執法公正,可為梁州刺史。元嘆,孤另有重用。”
“二州治下郡守官吏,由孔明與諸卿多加斟酌一二。”
“諾!”
順江直下,船至江陵,王粲所獻文書至。
龐統將文書遞上,說道:“主公,武漢來書,請主公擇選王國號。”
“王國號?”
劉備將手中的封賞名單合上,拿過文書瀏覽。
龐統坐到榻上,說道:“主公,武漢中樞眾卿議有三國號,一曰武漢國,二曰楚國,三曰漢昌國。武漢國,取自武漢郡之名;楚國,來自楚地;漢昌國,取自漢室昌盛之意。”
“漢昌國?”
劉備疑惑問道:“今無漢昌郡,何來漢昌國?”
龐統解釋說道:“眾人以為武漢之名,兵戈之意太重,不利主公文治人和;時又議楚國,或有人以為自前漢以來,楚王多有不祥,今不利國運。”
“眾人爭論不休時,王君以為主公既以興復漢室為己念,何不如取漢室昌盛之名,改武漢郡為漢昌郡,國號漢昌。”
兩漢之時,雙字王與單字王並無區別,淮南王與齊王、楚王也無高下之分。故而看主君意願,或是受封之地。除了以上三者之外,亦有吳、越、荊等國號,但皆被否決。
其中不乏有人竟敢建議劉備學劉邦,以漢王為國號。當然這個不切實際的做法,一經提出就遭到眾人反對。
劉備猶豫半響,選擇了個自己喜歡的國號,說道:“眾卿所言多是有理,漢昌之名,利國興漢,可以此名為國號。”
“諾!”
龐統躬腰告退,說道:“統立即書信與武漢,讓眾人以漢昌為國名,草擬文書,更替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