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著霍峻講述的戰場細節,孫瑜不禁搖頭長嘆,說道:“將軍用兵如白、韓,瑜怎是將軍之對手。”
說著,孫瑜苦笑說道:“瑜自以為識破將軍驕兵之策,於眾將面前竊竊自喜,卻不料已中將軍之計。”
霍峻看向孫瑜,笑道:“將軍既歸降我軍,不知今後有何打算?”
孫瑜斟酌少許,說道:“瑜願舉家眷北歸許昌,不知將軍準否?”
在襄陽與許昌面前,孫瑜不是傻子自然會選擇許昌。許昌乃漢帝所居之所,作為大漢正統官吏不跑去投靠許昌,反而歸降襄陽,豈不是腦子有問題。
且到了許昌,憑藉廬江太守的身份,說不準能混混九卿官職。畢竟孫瑜也認識到自己的才能,真不合適打仗,出任閒散官職就挺好的。
霍峻點了點頭,說道:“若是孫仲邈歸降,州牧自是不願放行北上。但將軍有意北歸,我軍自不阻擋。”
孫權作為孫策實際上的繼承人,即便霍峻願意放他到曹操那,劉表肯定也是不願意。且孫策的兒子,劉表估計不會放。
“多謝將軍恩德!”孫瑜拱手說道:“瑜不敢忘也!”
“舉手之勞!”霍峻回禮笑道:“山水相逢,望將軍北行順利。”
霍峻與孫瑜這種前一天還打著你死我活的對手,戰事結束能友好交談,且還能放對方生路,也就尚有春秋遺風的兩漢存在。
進而,霍峻將目光落到孫韶身上,說道:“若峻沒記錯,校尉當姓俞是否?”
俞韶愣了愣,答道:“啟稟將軍,韶舊姓俞,後隨伯父改姓。”
“丹陽俞氏?”
“非丹陽,乃吳郡之俞氏。”俞韶糾正說道。
“嗯!”
霍峻扶劍而起,說道:“孫氏將遷徙許昌,校尉既非是孫氏族人,不如與家眷留居江左。畢竟君母年歲已長,奔走遷徙,遠離親族,甚是不便。”
說著,霍峻拍了拍俞韶的肩膀,說道:“校尉素有將略,天資達人。若勤奮學習,必能出眾。今若北歸,得一閒散官爵,荒廢自身才略,豈不可惜!”
言語間,霍峻將自己對俞韶的器重之意表露無疑,且為俞韶的未來分析利弊。
聞言,俞韶心中甚是歡喜,誰也不願背井離鄉,跑到許昌去。且他不比孫賁、孫輔、孫瑜三人,他們屬於是二千石太守,他僅是小小一個校尉。
當然值得讓他歡喜的是名震天下的霍峻認為他有將略,且有栽培他的意思。俞韶雖是年輕,卻也知道這是屬於他自己的機遇,怎能輕易放過。
早被霍峻打服的俞韶,弓腰作揖說道:“若將軍不棄,韶願為入將軍帳下,聽將軍教誨。”
“好!”
霍峻扶起俞韶,笑道:“峻表公禮為承烈校尉,今統舊部一千五百人。”
“謝都督!”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