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劉琦兩叔侄搭配甚好,劉備負責開場白,活躍氣氛,表明兩家齊心協力滅孫。繼而入了正題,作為揚州刺史的劉琦需要發話,畢竟他屬於孫權的上級,具備對吳郡、會稽二郡開戰的正當性理由。
劉琦揮袖合手,環視眾人,說道:“孫氏割據江左,自命太守,殘害士族,殺戮百姓。琦奉天子之詔,車騎將軍之令,征討孫氏。時至今日,鏖戰數次,已克豫章、鄱陽、廬陵、丹陽等郡縣。”
“丹陽之役,孫氏退縮吳會二郡,屯兵於笠澤,聚攏舟船水師,控扼險要。今我與劉豫州欲征討孫氏,不知諸位以為如何?”
潘浚挺腰拱手,說道:“孫權繼父兄基業,今雖實力受挫,但帳下水陸兵馬仍有兩萬之眾,兼吳會富庶,非驟時可下。以浚之見,將軍不如緩緩圖之,尋機而勝之。且我軍初定諸縣,地方未穩,不可操之過急。”
諸葛亮輕搖羽扇,笑道:“潘治中所言,頗有道理。然只見其利,不見其弊。孫權雖繼父兄基業,將校能效死力。但孫權喪師失土,屢敗我手。攻彭澤城,亡黃蓋、潘璋、宋謙等將;戰丹陽,又死韓當、董襲、周泰等將。”
“今孫權雖有兩萬水陸兵馬,但為供養兵馬,橫徵暴斂,士女生怨。二公素以仁孝著世,揮兵入吳會,百姓則簞食壺漿,以迎王師。潘君不見丹陽之役,尤校尉率山越之士,奔襲救主;金奇、毛甘二人獻民歸降乎?”
說著,諸葛亮持扇拱手,說道:“孫權難言服眾,以亮之見,今乃滅亡之機,可起水路兵馬攻取吳會二郡。至於潘治中所言,亮深以為然,但以為可先平江左,再安六郡士女。”
“叔父?”
劉琦扭頭低聲,問道:“何如?”
“伯瑋可以繼續讓官吏發言,我與你不用急於插手。”劉備提醒說道。
“嗯!”
劉琦面浮笑容,問道:“不知諸位可有其他之見?”
已脫下大氅的霍峻,弓步起身,說道:“啟稟二公,孫曹合盟之事,素來已久。曹操大敗二袁,攻克河北,袁譚臣服,袁熙奔走幽州。今不揮兵南下,乃是顧忌二袁殘存,幷州未克,需征討北方諸郡。”
“及曹操克北方,孫氏盤踞吳會,我軍雖擁吳楚二地,卻無大江之險。南北相戰,孫權迎曹操入江左,我軍豈能擋乎?”
“欲擋曹操北方之眾,非大江不可。舉吳楚舟船為馬,賓士江湖之上;又以江水為城,據敵於江北,尋機將可勝之。”
揚聲高論,霍峻儒袍一甩,朗聲道:“今觀吳會局勢,孫氏猶如隆冬之長蟲,僵而不死。若得曹操援救,舒展筋骨,必為我軍心腹之患,不可不驟除。宜將剩勇追窮寇,豈可效縱虎歸山之事。”
相較於諸葛亮談論孫劉兩軍內部形勢,霍峻的講述的內容更從宏觀戰略上去考慮。
歷史上,曹操舉兵南下,飲馬長江,劉備敗於當陽,退守江夏。孫權深思之下,為自己的基業,與劉備聯手,於赤壁大敗曹操,奠定三分天下的格局。
但在這個位面,孫權被劉表、劉備、劉琦三劉聯合,打得僅剩吳會二郡。曹操如果揮兵南下,最開心的莫過於孫權。畢竟大腿來了,能救得了自己。孫權為了自己的未來,當帶路黨估計最積極了。
指望孫權與二劉聯合,共抗曹操,倒不如指望孫權帶路,認曹操當乾爹來得靠譜。從天下戰略格局來看,江東六郡必須要全部掌握住,才能夠放心。
“彩!”
王粲率先鼓掌,隨後連同潘浚在那的眾人亦是鼓掌喝彩。眾人對於霍峻這個理由,他們非常認可。內部治理問題雖重要,但有曹操這個巨大的威脅,內部問題需放到後面再解決。
畢竟臺灣光頭那種,攘外必先安內的腦回路,非常人所能有。
劉琦向劉備微微點頭,開口說道:“諸位所言皆是有理,但觀時局而言,當速下孫權。今孫權屯兵吳縣,不知諸位有何韜略勝敵?”
劉琦發完言,劉備補充說道:“諸位但說無妨。”
劉備與劉琦的搭配甚好,一人主持一部分的會議內容。劉備儘量不喧賓奪主,劉琦也儘量給予劉備相對的地位。
二劉心中都知道,現在的他們屬於是一個繩上的螞蚱,誰也離不開誰。若非劉備與劉琦是同姓之人,劉備都有將女兒嫁給劉琦之子的想法,以鞏固雙方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