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允熥之所以出這道題目,原因很簡單,他這段日子被企圖諫止出兵西北的文臣弄煩了。
大明自從允熥繼位已來,已經打過許多仗了,雖然國庫還充盈,但文官們出於自己的利益,也出於對國家的擔憂,不支援同撒馬爾罕國開戰。
當然,允熥在廣州的時候公開了撒馬爾罕國的奸細要暗害他之事,不和撒馬爾罕國打仗皇帝的臉面就丟盡了,依照儒家的思想,他們不敢也不能反對同撒馬爾罕國開戰,但反對大打。
正好他們又得知撒馬爾罕國有東犯大明之意,所以自從他回京已來,無數進諫此事的奏摺來到他面前,提出:雖然必須要出兵西北懲戒其國,但為了不勞師糜餉,減輕國家負擔,只需將進犯的撒馬爾罕軍隊擊敗,對其略施懲戒即可。他們雖然沒有隻說,但就是這個意思。
允熥被他們進諫的煩透了,但因為大多數文官的出發點其實是對國家好,反而不進諫此事的文官對大明的忠誠度存疑,他也不能處置他們,於是就定下了這樣一個會試題目,以‘當年宋太宗趙光義出於一時節省開銷的考慮,沒有徹底平定西北導致後來党項人崛起,宋國不得不連年征戰,開銷遠遠超過當時平定西北的開銷’為例,告訴大臣們不能輕縱了撒馬爾罕國。
在場的貢士都想到了允熥的這個意思,在短暫的愣神後提起筆寫了起來。
但周述卻沒有馬上開始作答,而是一邊繼續研墨,一邊想還有沒有其它意思。
‘……遷定難軍節度使李繼善為內地節度,……。但有李氏族人滯留當地未能一併內遷,致使當地生亂,數年不能平定。’
‘但有李氏族人滯留當地未能一併內遷,致使當地生亂,致使當地生亂,’周述思考良久,想了想自從入京已來看的邸報,終於體會出允熥的另外一層意思。
在色目軍隊‘造反’後,允熥將所有參與造反的色目士兵家人都貶為奴僕,這使得一些文官頗有微詞,認為皇上處置略有嚴酷。允熥以李家為例表明,若是不能徹底剷除這些造反士兵的家人,難保他們不會在地方上生亂。
想到這一層意思的周述再無停頓,提起筆來開始作答。
……
……
殿試的時候,允熥當然也沒有乾坐在龍椅上等著。
‘明年征伐撒馬爾罕,到底要不要徵召蒙古本部的軍隊作戰?蒙古本部並不會馬上受到帖木兒東進的威脅,不會像瓦剌和亦力把裡兩國這樣盡心同撒馬爾罕的軍隊打仗,甚至有拖累全軍的可能。’
‘但大軍征伐西北,卻留蒙古人在草原休養生息,卻不是什麼好事。還是要徵召他們派兵參戰,絕不能允許遊離於外。’
‘只是如何徵召他們派兵參戰卻需要多費思量,還是召楊峰等人入宮詢問一番在做打算。’
允熥思量已定,正要派王喜宣楊峰、曹行等人入宮,就見到王喜手裡端著一疊試卷說道:“陛下,諸位學生已經作答完畢,請陛下審閱。”
“噢,”允熥從他手中接過這一百多份試卷,看了起來。頭一份試卷才看了幾眼,他就略帶驚訝的說道:“周述竟然想到了朕的另外一個意思。”
頭一份自然就是周述的文章。老實說,看到他的文章,允熥是有些驚喜的。他並不是歧視這個年頭的人智商,根據錄取比例計算,古代能考中舉人的書生相當於現代大多數省份考中清華北大的學生,能考中貢士或進士的書生相當於現代的全省前幾名,甚至有些省份的第一都考不中進士。能考中進士的,除了極少數以外都是即聰明又勤奮的人,只論智商允熥還比不過他們。
但允熥的出題思路是這個年代前所未有的,雖然古代人也經常使用隱喻,但與允熥的思路並不一樣,並且他出題的時候也不多,至今解縉等人還無法完全理解他出的題目想要表達什麼。所以允熥看到周述竟然能夠理解自己的意思有些驚喜。
他又仔細看了看文章的文采與行文脈絡,發覺邏輯性很強,文采也出類拔萃,頓時就起了心思。
‘連中三元也是一段佳話,就點他為狀元。至於之後,照例留在身邊為中書舍人,看他生性如何再分派官職。’允熥定下了對周述的安排。
隨後允熥又看了接下來的試卷。想到另一個意思的貢士不多,但也有那麼一二十個,允熥將這些人排在前面,其餘的讓解縉等人斟酌,排定了這次殿試的名次。
殿試結束,侍者帶領準進士們對皇上行禮後離開皇宮,允熥返回乾清宮吩咐過王喜派人宣楊峰、曹行等人入宮,自己又回到前殿批答起奏摺來。
過不多時就到了午時,允熥放下筆,和四輔官一起用過午膳,又睡了個午覺,未時起來正要繼續去批答奏摺,忽然宇哥小宦官跑進來說道:“官家,中山長公主與淮南長公主殿下求見。”
“她們過來做什麼?”允熥雖略有疑惑,但還是說道:“讓她們進來吧。”
不一會兒,就見到昀芷拉著昀蘭的胳膊小跑著進了這間寢殿,見到外衣沒有穿戴整齊的允熥也沒有避諱,反而走過來從小宦官手裡接過腰帶,笑著對允熥說道:“皇兄,讓妹妹給你係腰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