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宗明天下> 番外16:緩過來的原因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番外16:緩過來的原因 (2 / 2)

更重要的是,因為沒有國際自由貿易體系,這代表著外國商品不能憑藉物美價廉輕而易舉的打垮本國工業,同時資本無法在全世界範圍內自由轉移——連一個可自由兌換的貨幣政策都沒有,你怎麼將錢帶到其他國家?在小帝國聯邦內倒是能夠一直自由轉移,但中原無論基礎設施建設、還是技術工人數量、或者配套產業鏈,都強於小帝國聯邦內的藩屬地,即使工人的工資高一些,是不是要搬家去藩屬地也要仔細考慮。這就避免了在人口老齡化、勞動力成本提高的情況下,製造業快速流失、本土快速空心化。

當然,隨著中原的勞動力成本持續上升,工業成本也不斷升高,即使是高額關稅和難以將賺到的錢帶走也越來越不能阻止製造業衰落。當時國會與政府因為這個問題爭論的很激烈,提出過各種各樣的解決方案。不知是幸運或者國家領導的真知灼見,他們選擇了正確的道路,那就是:第三,以科學技術為第一生產力,提高工廠的科技水平,增加機器人的使用。

當時這個政策爭論的非常厲害,反對者眾多。從表面上看起來,提高工廠的科技水平、使用機器人會減少僱傭的工人數量,意味著更少的人能夠交五項保險,養老金與醫療金會進一步萎靡,政府財政更加困難、民眾的日子更不好過,這不是本末倒置麼?但當時執政的人民黨黨首伍秉鑑認為,不提升工廠科技水平,製造業就是死路一條;對於可能造成的養老金與醫療金會進一步萎靡問題,反正現在就在用稅收填補差額,增加對這些工廠的稅收就好了。

伍秉鑑還創造性地提出了一個觀點:對機器人徵收增值稅。他的理由是這樣的。工人在工廠做工,要繳納所得稅,但當機器人代替工人,卻不用繳納所得稅,都是幹一樣的工作?憑什麼?這個明明應該交給政府的稅收,跑到了誰的荷包裡去?當然是企業主。那為什麼不課稅?當然,伍秉鑑也提出了稅額的問題。稅額不宜過高,要在保證本國製造業有競爭力的情況下徵收機器人的增值稅。

看到這個觀點的時候,允熥驚呆了。這是他第一世米國大選民主黨總統候選人Andre提出的觀念,這一世早在幾十年前就已經有人提出了?允熥不得不感嘆,他第三世的中原發展得太快了,然後將這一切歸為自己第二世的功勞而沾沾自喜……

因為允熥沒有看到這個政策是否在米國實施,不知道是否符合米國國情;但很顯然,它很符合這一世大明國情,雖然企業主激烈反對,但人民黨內閣與工黨、大同党進行合作,在貴族的支援下,仍然透過了這個議案。

這個議案使得政府在製造業工人逐漸失業的情形下仍然能夠徵收到足夠的稅賦,用來填補失業金、養老金與醫療金的空缺,同時保證了製造業的競爭力。隨著新的工作崗位的出現,年紀較輕的原工人得到了新的工作,徹底解決了失業問題。

至於那些無法大規模使用機器人的製造業工廠,則在政府的統籌下,本著肥水不流外人田的精神,轉移到了藩屬地與屬國,少數轉移到了藩國。(在小帝國聯邦內以漢人為主的藩國改稱藩屬地、非漢人的改稱屬國後,藩國成為漢洲諸國與埃及戊藩的稱呼)

現在中原,就業主要在服務業,製造業僱傭的工人較少,主要是機器維修人員、辦公室文職人員與司機。這一世的機器人與能源科技遠勝允熥的第一世,但在智慧化與自動化方面有些差距,汽車速度更快、更節能環保,但不能自動駕駛,仍然需要大量司機。

農業也大量使用農業機械。甚至為了降低成本,幾乎所有丘陵地區的田地都被廢棄,原本多樣化的農作物也大幅度減少,駕駛車輛行駛在公路上兩邊都是成片的玉米或小麥;難以大規模機械化的蔬菜、水果更是無人種植。中原的田地產出只夠口糧,蔬菜、水果、豬牛羊吃的飼料全部都是從南洋或印度來的。

第四,就是在非製造業,比如零售業、快餐業等限制連鎖企業。同樣是伍秉鑑認為,這些行業如果形成連鎖企業,會導致財富向連鎖企業的股東集中,降低普通人的財富,導致不公平。所以他主持在國會下院透過了一系列的議案,嚴格限制連鎖企業。這當然使超市與商店的商品價格略高,但對於保證社會公平很有好處。

第五,就是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不僅不縮減福利,反而提高福利。當時之所以這樣做純粹是出於對第二次社會革命的恐懼,但起到了意想不到的後果。隨著社會福利的繼續提升,生育率反而又有所增長,從最低的413年1.4恢復到了465年1.89,之後一直維持在1.9上下。雖然仍不夠世代更替,如果一個移民都不引進人口仍然會萎靡,但人口結構比之前的幾十年好多了。

至於第六點,不能算是政府的施政:在生育率較高的時候出生的人陸續去世。隨著這些人的去世,養老金與醫療金的壓力驟然緩解,政府因此有了更多的錢進行再分配,提高民眾的生活水平。

帝國中央還實行了其他許多政策,但允熥認為這幾項是最重要的。因為這些原因與施政,中原逐漸緩了過來,普通民眾過上了全世界最好的日子。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