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在第二次社會革命時期逃亡外地甚至海外漢洲的貴族陸續返回老家,在革命前與資本家勾結不深、在老家名聲不是太壞的人保住了貴族頭銜,他們與新分封的貴族一起掌控了鄉間,雖然自己不能競選下院議員,但鄉下的議員基本都聽他們的話。”
“不過,隨著民眾的教育程度越來越高,生活也越來越好不再在乎三瓜倆棗的,漸漸的,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認真思考自己手裡選票的意義,開始思考自己到底希望政府實行什麼樣的政策,思考自己應該選什麼主張的人成為議員。”
“從這時起,候選人開始舉行大型集會,認真向選民闡述自己的政治主張,也開始攻擊競爭對手;議會真正變得有意義起來。當時已經年老體弱的幾位偉人看到這一幕十分高興,宣國公張子騫欣慰地說道:‘我們設立的制度,終於開始發揮作用了。’”
“候選人們的政治主張各有不同,但大概都能總結為三大類,偏向平民,偏向企業主,主張在平民與資本家中間取得平衡。漸漸的,持有同一主張的議員聯合起來,形成了政黨。”
“最早出現的政黨是工黨。革命後重建的、全國各地各行各業的工會出身的議員最早聯合起來,成立工黨。工黨的主張非常簡單,提高工人工資,提高工人福利,不能隨意開除工人。因為畢竟平民多有錢人少,當時工黨議員人數極多,聲勢浩大,提案基本都能透過。”
“很快,偏向企業主的政黨也誕生了,這就是共和黨。共和黨認為也要注意企業主的利益。不過這個主張是不能爭取到大多數人的支援的,他們自己也知道;為了對抗工黨,團結廣大民眾,共和黨舉起了民族/國家主義的大旗,提出國家間的矛盾大於同一國家內的企業主與工人之間的矛盾,國家政策要保證本國商品在海外銷售時比弗菻國家的商品更有競爭力,所以不能一味提高勞動力成本。”
“除企業主外,共和黨的主張也爭取到了一些白領階層的支援。因為共和黨的主張與代表工人的工黨的主張完全相反,根本沒有調和的餘地,兩黨議員經常在會議中唇槍舌戰,甚至互相開罵、砸東西。國會上院不得不幾次修改議會議事規則,以防他們打起來。”
“隨後又誕生了中間派的政黨,團結黨。團結黨主張在工人與企業主的利益中間取得平衡。團結黨的支持者主要是一些小店主、小商販,要麼不僱傭員工要麼僱傭很少的人,也就是所謂的小資產階級。即使小資產階級也是資產階級,當然不會支援工黨;但他們在與僱工的議價中又佔不到便宜,也不會支援共和黨,只能支援團結黨了。”
“從390年團結黨誕生後很多年,雖然也有其他一些小黨派,但都不成氣候,議員極少,形成了三黨並立的局面。有時候工黨佔優,有時候共和黨佔優,有時候團結黨佔優,輪番組閣。”
“黨報也在這一階段誕生。報紙最早出現在第一次社會革命前夕,前身是揭帖,有人發現售賣印有訊息的紙張可以賺錢,於是創辦了報紙。後來大資本家與政客發現報紙能夠用來宣傳自己的理念,開始大規模發行報紙。第二次社會革命後,民眾一度對於報紙十分厭惡,即使向著普通民眾說話的報紙銷量也很低,要不是政府與企業輸血,都得關門倒閉。”
“黨報的出現讓報業重新煥發出生機。隨著全國性政黨的出現,為了向潛在支持者宣傳自己的主張,各黨派開始發行黨報,許多支持者都會購買,對某黨的主張感興趣的人也會買;眾多勉強維持的報紙見此紛紛選擇黨派站隊,用最大號的字與頭版頭條表明自己的傾向。透過這種方式,許多報紙銷量大增,報業也成功復活。”
“三黨並立的局面延續了很長時間,但終究結束了。導致政黨政治發生巨大變化的,就是著名的‘移民辯論’。”
“這件事的起因是這樣的。在第二次社會革命後,由於懼怕再次發生革命,國家開始實行社會福利制度,一開始要求企業必須為員工繳納失業保險,後來逐漸出現養老保險、醫療保險;隨著經濟的恢復,還實行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為殘疾人、年輕時還沒有實行保險制度的老年人、失去父母的孩子、因丈夫忽然去世無法養活許多孩子的女人等提供生活費用,保證他們有飯吃、有衣穿。”
“這當然是好事,但在實行了社會福利制度後,出現了現在習以為常、但當時的政府官員頗為驚訝的情形,那就是生育率越來越低。”
“現在研究這一問題的書籍汗牛充棟,我們都知道這是因為:1、隨著封建殘餘的剷除以及工業社會的建立,父母失去了對孩子的所有權,父母越來越難以從孩子哪裡得到什麼好處;2、封建傳統觀念的消減,使得人們對於‘傳宗接代’看的越來越淡;3、社會福利制度的建立,則使得父母也不用再依靠孩子養老。總而言之,生孩子對父母的用處越來越小。與此同時:4、養育孩子的成本卻大幅度提高,為了養育孩子許多父母不得不降低自己的生活質量。”
“所以,人們生育慾望大幅降低。很多人只選擇生一個或兩個孩子。‘能在我死後安排葬禮,買個墳墓下葬就行了,也用不著孩子幹別的,生一個就夠了,最多兩個,生那麼多幹嘛?你替我養啊!’當時有人這樣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