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的區別是英格蘭,哦,這個國家在吞併蘇格蘭後改名為不列顛,不列顛沒有馬上參戰,而是靜靜關注大陸上的局勢,關注兩年後覺得如果讓普魯士打敗法蘭西、統一德意志對自己的威脅更大,與法蘭西、斡羅斯經過討價還價,加入協約國一方,打敗了普魯士與奧地利。因為法蘭西在戰爭中損失慘重,不列顛成為拂菻第一,世界第三強國。
斡羅斯卻沒能等到戰爭結束。由於斡羅斯是一個相對落後的國家,損失雖然小於法蘭西,但對損失的承受能力也更小,戰爭中就爆發了革命,原本的政府倒臺,新的政府建立,按照‘康米尼斯特’主義建立國家。大明因為翻譯問題,稱之為紅羅斯。
戰敗的普魯士當然對結果不滿意,想要‘復仇’,與因為發生革命丟失不少土地的紅羅斯勾搭在一起。不過這兩國都被嚴重限制,如果沒有其他國家幫助,想要復仇很難。
這個其他國家很快出現了。漢洲的崇藩早就對被拂菻國家控制的默獵加大陸垂涎三尺,只是過去受科技水平的影響,渡過大西洋同拂菻國家開戰沒有勝算,所以即使第二次拂菻大戰進行中不列顛拒絕崇藩參戰,崇藩也沒有宣佈加入同盟國。可隨著科技的進一步提高,而且崇藩還可以透過與帝國中央交流取長補短進一步提高科技實力,大西洋不再是不可逾越的天鏨。為了擾亂拂菻,方便自己奪取默獵加大陸,崇藩開始支援普魯士。普魯士的統治者雖然知道崇藩不懷好意,但他們並沒有為所謂的拂菻整體利益損失本國利益的想法,仍然接受了援助。
得到援助後,這兩國實力迅速恢復,很快發動戰爭,短時間內佔領巴爾幹、義大利與法蘭西本土等地。之後霍亨索倫家族復位,又加冕為德意志帝國皇帝,派兵渡過地中海在利比亞、阿爾及利亞等地與英軍作戰。經過再三考慮,德意志沒有攻打埃及的戊藩,但決定在戰後奪取蘇伊士運河。
這時崇藩對英宣戰,派兵在摩洛哥登陸,與德軍東西夾擊英軍,隨後全面攻打英法兩國在默獵加大陸的殖民地。不列顛見此情形請求和談,但崇藩拒絕和談,繼續與英軍作戰。德意志接受了不列顛的和談請求,雙方達成協議,德意志要求崇藩停戰退出佔領土地,被崇藩拒絕。德意志與紅羅斯於是對崇藩宣戰,崇藩也鼓動漢洲諸國參戰,戰爭變成了拂菻與漢洲的戰爭。
戰爭進行了一年後,雙方仍然在默獵加大陸、北大西洋鏖戰,誰也打不贏誰。可這時紅羅斯忽然叛變拂菻陣營,同崇藩結盟,突然出兵攻打德意志。德意志雖然對紅羅斯有所防備,但仍然被紅羅斯重創,因為從東邊打過來的不僅僅是紅羅斯等斯拉夫人國家的軍隊,還包括大量打著日月旗的軍隊!
原來早在戰爭爆發初期,帝國中央就密切注意著拂菻的局勢,在法蘭西迅速敗亡後,帝國中央駐彼得堡大使警告紅羅斯政府:大明不允許紅羅斯將勢力擴張到印度洋。所以在佔領安納托利亞後,紅羅斯沒敢繼續南下。隨著戰爭的僵持,紅羅斯又注意到大明也在為戰爭做準備,中央局召開會議商討紅羅斯下一步怎麼做。經過激烈討論,所有委員一致認為,整個大明聯邦的實力遠遠超過拂菻,戰爭根本不可能打贏,所以果斷叛變,與帝國中央、漢洲國家結盟,而且允許大明軍隊借道安納托利亞攻打巴爾幹。
不過帝國中央卻沒有派出太多地面部隊。地面部隊的傷亡會很高,當時的生育率已經萎靡到了2以下,帝國中央也不願意讓年輕人都死在戰場,所以只派出不到一百萬地面軍隊,其中還有許多是西北藩國的兵。
不過帝國中央為打敗德意志出的力絲毫不小。帝國中央先後出動了超過十萬架飛機,超過三萬輛坦克,各類裝甲車輛超過八萬,使用了海量的彈藥。曾與明軍協同作戰的羅斯人戰後感慨地說道:“我算是明白了,什麼叫做現代化戰爭。”
最終,紅羅斯人佔領德意志本土,拆掉這個國家,重建普魯士等國;崇藩等漢洲藩國佔領義大利與法蘭西,又獨佔了在不列顛駐兵的權力;帝國中央一度佔領南斯拉夫、希臘、阿爾巴尼亞。不過帝國中央對於在巴爾幹長期駐兵並沒有興趣,戰後很快撤兵,只在希臘擁有幾個軍事基地。
默獵加大陸與天方則得到解放,大明聯邦扶植起了一個又一個國家,但這些國家實際上淪為經濟殖民地,出口廉價的原材料,進口商品。部分地理位置好的國家,比如好望角共和國、摩洛哥王國、葉門酋長國得到了建立初級工業的機會,不過大多數國家只能出口原材料。為防這些國家因人口快速增多導致政局不穩,大明聯邦大力宣揚優生優育的概念,鼓勵少生孩子,對於生孩子少的夫妻進行獎勵,等等。這樣一來,工業發達的漢洲藩國取得了穩定的原材料提供地與市場,緩解了生產過剩問題,經濟得到進一步發展。小帝國聯邦本身市場就很大,資源也不缺,倒是不太需要默獵加大陸與天方。
不過大明戊藩與丹藩才是最大贏家。這兩個藩國根本沒有參戰,但因為近水樓臺先得月,反而是獲利最大的。崇藩看這兩國很不爽,但也無可奈何。
又過了幾年,崇藩也將絕大多數在拂菻的駐兵撤回國。崇藩計程車兵畢竟長相與當地人不一樣,容易引起反感,影響崇藩與這些國家的關係;崇藩國內也有很多拂菻裔(這都是奪取十三州的‘遺產’),但崇藩也不想只用這些人組建一支軍隊,所以就撤兵了。
至於如何保證撤兵後不反水,也很簡單。紅羅斯作為一個實行‘康米尼斯特’主義的國家,天然是資本家的死敵,崇藩只要保證資本家的地位,就能讓法蘭西、英格蘭(不列顛在戰後被拆分)、義大利等國親近自己;再加上原材料產地與市場也都在崇藩手裡攥著,一旦反水經濟會崩潰,只能屈服。
實際上,當初之所以保留紅羅斯就是有這個原因。戰後不久,崇藩曾經與帝國中央商量,合力滅了紅羅斯,奪取這一國控制下的市場、原材料與工業。當時紅羅斯也很緊張,一面備戰,一面對外宣稱我們也是由漢人建立的國家(當時拂菻國家將所有東方人都稱作漢人),中央局都換了一半有蒙古血統的委員。
不過帝國中央對崇藩的提議並不感興趣。帝國中央對於拂菻、默獵加、天方的市場與原材料並不在意,這次出兵只為打壓日漸強大的拂菻國家,現在目的已經達到,不想再節外生枝。而且,當時的帝國首相向崇藩國君指出:保留一個共同的敵人對控制西拂菻諸國更有好處。崇藩憑藉自己的力量想要打敗紅羅斯很難,又覺得首相的話也有道理,於是放棄了這個想法。
這樣,就形成了延續至今的三大經濟圈:小帝國聯邦經濟圈,漢洲與西拂菻、默獵加經濟圈,‘康米尼斯特’經濟圈。小帝國聯邦與漢洲諸國之間雖然有《第二次夏威夷協議》,但也不是完全自由的貿易。在三大經濟圈之外,還有實行自由貿易制度的印度與天方諸國,以及名為中立國、實則是漢洲與西拂菻、默獵加經濟圈與‘康米尼斯特’經濟圈進行貿易的中間商的國家。這些中立國包括南斯拉夫、瑞典、瑞士、希臘。小帝國聯邦與‘康米尼斯特’經濟圈的貿易,透過戊藩與謙河(葉尼塞河)畔的‘貿易特區’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