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君,你怎麼能生出這樣的心思!”聽到允的話,熙瑤登時就大驚失色,忍不住站起來說道:“這可是皇祖父訂下的規矩,豈能違背!”‘況且夫君你就是因嫡長子繼承製才得以繼承大統,若是不然,若是不實行嫡長子繼承製,在父皇(朱標)故去後應當由秦憨王繼承皇太子之位,之後儲君之位會流傳到原燕王頭上,夫君豈能成為九五之尊!夫君豈能違背使自己繼承大統之制!’熙瑤在心裡想著。m.但好在她還有理智,知道這番話說出來不僅不會為挽救文垣的太子之位起到任何作用,反而會使得本就出現裂痕的夫妻感情破裂,所以忍住了沒有說出口。
聽到熙瑤的話,允微微皺眉。即使她後來想的話沒有說出口,但第一句話就已經讓他覺得不大高興了,若是放在旁人身上,允甚至能以此為藉口將這人以‘大不敬’的罪名處死。不過允想到熙瑤這時是激動之下口不擇言,眉頭皺了一下又舒展開來,語氣較為平靜的說道:“我也知曉此事確實違背了皇祖父定下的規矩,也會引起朝廷動盪,但文垠確實比文垣更加適合為儲君,將來治國理政會比文垣更好,以違背皇祖父定下之規矩引起動盪為代價換文垠為儲君,在夫君看來值得。”
“夫君,可不僅僅是朝堂動盪。朝中之臣贊同嫡長子繼承之制的大臣為數眾多,若是這些大臣群起反對,夫君如何應對?夫君自然可以不理他們,但若是這些大臣之後就連差事都不顧了,只是每日向夫君進諫,夫君如何處置?難道將他們全部罷免不成?”熙瑤又道。
‘就是將他們全部罷免,又有何妨’允剛想說這句話,就聽熙瑤又道:“即使將他們全部罷免,提拔上來的官員若是品格正直的,也都是贊同嫡長子繼承製之人,他們同樣會反對夫君易儲之想法,難道將這些大臣也都罷免不成?若真如此做了,朝堂之上恐怕只能剩下溜鬚拍馬之人,再也聽不到正言,於夫君治理國家大害啊!”
“這。”允思忖起來。因他之前一直堅持嫡長子繼承製,嫡長子繼承製又是從周代起始傳承至今的制度,所以朝堂之上的大臣幾乎都支援這一制度,再參考歷史上明代皇帝幾次想要易儲的事件經過,他若是想要廢文垣的太子之位,恐怕會引起整個朝堂所有大臣的反對。而且這不比他納藍思齊為妃嬪,或進行種種改革等事情,更易太子在所有人眼中是事關綱常倫理、王朝延續,和自己身後名的大事,比其他一切事情都重要,大臣們對差事不管不顧專心進諫是很有可能的。
至於將他們都罷免,先不說將七八成的官員罷免會引起怎樣的動盪,就算將他們都罷免了,提拔上來的官員就會支援更易太子?從朱元璋開國之後就一直強調嫡長子繼承製,近五十年來培養的所有士子也都以此為最為重要的綱常,也是最重要的道德準則,不贊同這一綱常計程車子少之又少,而且他們既然連這最重要的道德準則都不在乎,恐怕也會是道德敗壞之人。想要培養出不以這一綱常為最重要道德準則計程車子少說也要十幾年。中間空白的這十幾年,難道他都要依靠道德敗壞之人輔佐自己治國?
想到這裡,允更易太子的心思頓時淡了。雖然他仍然認為文垠比文垣更加適合做皇太子,但為更易太子付出這麼大的代價也使他十分猶豫。正好此時已經到了平時用膳的時候,敏兒、文圻已經回來,文垣和文垠等人也都放下書本走出屋子,允暫且停止談論此事,面色如常的出去和孩子們用膳。熙瑤也面色平靜,沒有被幾個孩子看出來。
當日下午允批答奏摺的時候腦子裡仍然在琢磨這件事,晚上回到坤寧宮忍不住又與熙瑤說了起來。但令他意想不到的是,熙瑤竟然馬上跪倒在地,哭了起來。一邊流淚,她還一邊說道:“夫君,你想要讓文垣死無葬身之地麼?”
“你怎麼會說這樣的話!”允馬上說道:“夫君雖然想要更易太子,但對文垣的喜愛之情絲毫沒有減少,只是覺得文垠更適合為太子而已。豈會想要害死文垣?”
“妾自然相信夫君無害死文垣之意,也絕不會害死文垣,但夫君若是廢了他的太子之位,就等於要讓他死無葬身之地啊!”
“三國東吳,孫權死後孫亮繼位,後權臣孫所廢改立孫休為帝,後孫休殺孫得以親政。孫休之皇位並非篡奪孫亮而來,但孫休親政後仍殺了親兄弟孫亮;孫休死後,經大臣推舉孫皓為帝,又將孫休之子盡皆誅殺。”
“秦代太子本為扶蘇,始皇帝死後胡亥、趙高秘不發喪,以始皇帝之名賜死扶蘇;隋文帝廢除長子楊勇之太子位,改立隋煬帝楊廣為太子,隋文帝死後煬帝即刻偽造文帝遺照,賜死楊勇。”
“由此可見,即使夫君仍舊憐愛文垣,但若是他被廢除太子之位,繼任之國君仍然會將文垣視作眼中釘,文垣仍然難以活命啊!”熙瑤跪在地上哭訴。
“這。”允聽到這番話,一時竟然愣住了,跌坐在地上。他向熙瑤吐露想要更易太子之事並未經過深思熟慮,只是覺得文垠比文垣更加適合做太子,又想著熙瑤是文垣和文垠兩個兒子的母親不會有所偏向,所以同她說了,根本沒有想這麼多,也或許是他下意識避免想這些手足相殘之事。當他聽到這番話之後,原來不願想,不敢向的事情也湧入他的腦海中,讓他一瞬間不知如何是好。
“夫君,文垣是臣妾的第二個孩子,也是臣妾的第一個兒子,對他十分鐘愛,猶在敏兒、文垠之上。臣妾也不忍見白髮人送黑髮人之事,還請夫君保全文垣的性命!”熙瑤又哭著說道。
“何至於此。大明畢竟與其他朝代不同,大明土地之廣闊遠超其他任何朝代,若是將文垣封到南漢洲距離中原如此遙遠之地,繼任之國君豈會將他害死,豈能將他害死?”允勉強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