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思兔TXT免費看>靈異小說>宗明天下> 第1551章 印度之戰——對策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1551章 印度之戰——對策 (1 / 2)

其二,就是團結當地的婆羅門教徒。婆羅門教徒雖然對大明掌管印度也會有所阻礙,但比天方教徒要輕些,可以暫且倚重他們。

第三,就是如何對待遷居過去的漢人。漢人當然要倚重,但孟加拉人煙繁茂,數十年內漢人人數必定遠遠少於當地人,切不可因倚重漢人讓當地的婆羅門教徒心生不滿。所以要實行漢印分制,但表面相等之策。

所謂漢印分制,即任命漢人官吏管理漢人,任命婆羅門教徒官吏管理婆羅門教徒,若是漢人與婆羅門教徒發生糾紛,則由來自兩方的官吏共同處置。

表面平等則是至少從法律上漢人與婆羅門教徒的地位相等,而且遷居孟加拉的漢人在表面上也實行種姓制度。當然,只是表面上實行種姓制度,實際上仍然是中原原本的制度,普通不擔任任何官職的農戶與普通士兵是首陀羅,商人與工匠是吠舍,將領與文官是剎帝利,宗室是婆羅門。除了‘婆羅門種姓’,其他‘種姓’互相之間都可以轉化,士兵立功升為將領就能成為剎帝利,農戶考中科舉做了文官也能成為剎帝利。

‘文垚,印度人煙之繁茂不下於大明,而大明現下人口不多,能夠遷移至印度的百姓更少,恐怕終你一生,你的封地上漢人都少於當地人。所以在表面上漢人實行同當地人同樣的種姓制度十分要緊,這能使得當地的婆羅門與剎帝利認為你延續了當地傳統,更容易統治婆羅門教徒。但你定要記得,萬萬不能在漢人中真的實行種姓制度。’

‘你或許會問,若是如此,為何不將所有漢人都定為高種姓,比如剎帝利或婆羅門?反正漢人人少,就算全部都是剎帝利或婆羅門不事生產,也不至逼得當地百姓活不下去。這是因為隨著漢人逐漸遷移至印度,早晚有一日漢人人數會十分多,若是全部都為高種姓只能逼得當地原本的高種姓婆羅門教徒帶領低種姓之人造反;而且若是所有漢人不事生產全憑他人供養,就會像蒙元時遷居中原的蒙古人一般,就連騎馬都不會了,竟然被造反的農戶打得潰不成軍,最後被趕出中原。為使你之後人能一直統治孟加拉,定不能如此。’允熥當時寫道。

其實寫到這裡,允熥腦海中浮現出的是滿清八旗。八旗就是完全不事生產,由朝廷供養。滿清的本意大概是讓八旗子弟不必為衣食憂愁,可以全心習文練武為朝廷效力,但最後的結果是九成的八旗子弟成天什麼也不敢,就會提籠架鳥吹祖宗,即使勉強拉出去打仗,雖然忠心不成問題,但戰鬥力一點兒沒有。有八旗這樣的例子在前,他當然不能讓所有的漢人都變成婆羅門教徒的高種姓。只是這個例子他沒法與文垚說,只能以遷居中原的蒙古人為例。

文垚一邊在腦海中回想允熥信中的話,一邊聽藍珍說道:“殿下,下官以為可以對天方教徒分而治之。雖然天方教號稱教內平等,但其內部也並未如同他們所號稱那般平等,如同沙阿這般統治國家之人十分富庶,錦衣玉食,但就在達卡城內也有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天方教徒。所謂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這些貧困的教徒未必不對沙阿等人心懷怨恨。殿下可以打出均貧富之旗號,殺死富裕的天方教徒將他們的部分財富分給貧苦的天方教徒,這樣一來就將天方教徒分化為兩類,使得貧苦之天方教徒不反對天兵,甚至願意幫助殿下奪取城池,從而儘快平定孟加拉全境。至於打壓天方教,儘可以等到平定孟加拉後,慢慢炮製他們。殿下以為如何?”

若是允熥在此,定然會吐槽道:“這是用階級矛盾代替宗教矛盾,這麼先進的思想,藍珍你不會是穿來的吧?”但文垚不知道什麼叫階級矛盾,他覺得藍珍的想法有些道理,但又覺得好像有些地方不大對勁,正要說什麼,就聽朱高煦說道:“藍將軍,文垚,此事還是應當慎重。若是打出均貧富旗號,不僅天方教徒,當地的婆羅門教徒也會驚恐不安,未必有利於平定孟加拉全境。”

用現代語言翻譯一下,朱高煦的意思就是你不可能一面對一個民族打出民族主義的旗號,一面對另外一個民族打出階級鬥爭的旗號,尤其這兩個民族還混居在一起。要麼實行完全的民族主義,將另外一個民族徹底推倒對立面,要麼完全打出階級鬥爭的旗號,將兩個民族的上層都打成反派,不可能同時實行這兩種政策。

“王叔說的不錯。”文垚說了一句,又對藍珍說道:“藍將軍,如何儘快平定孟加拉全境,如何對待天方教徒確實還需從長計議,但不可這樣做。”

“殿下說的是,下官一時疏忽了。”藍珍道。

“藍將軍所言也確有可取之處,不過細節還需斟酌。”文垚擔心藍珍因為自己的建議被否心懷芥蒂,忙又說道。朱高煦也出言安慰了幾句。

“二位殿下不必安慰下官。”藍珍笑道:“先父曾經教導過下官,人力有窮盡,不可能事事精通。下官本職是帶兵打仗,治理、平定地方不是下官本來應當做的差事,所思所想有不周之處也十分正常,下官不會因此心中煩悶的。”

“藍將軍能這樣想最好不過。”文垚鬆了一口氣,笑道。

“而且孤以為,藍將軍的策略也可實行,在攻破城池後仍然可以將富裕的天方教徒之財富分給貧苦的天方教徒,只是不能公開打出均貧富的旗號,而且囑咐帶兵的將領萬萬不能分婆羅門教徒的財富。”文垚又道。公開打出兩種旗號是不成的,但私底下悄悄變通一下是可以的。當然,效果定然不如公開打出旗號要好,但產生的問題也少。

“不錯。”朱高煦再次出言道:“就像我在蘇門答臘島上,雖然一直號稱漢人與當地土著地位相等,但實際上當然會偏向漢人,當地人雖然知曉,但也只是心中略有不滿,不會激烈反對。”

“好,那就這麼辦。”文垚綜合允熥的想法與藍珍等人的建議,做出最後的決定:“待所有兵馬全部來到麥傑迪城後,分三萬人馬北上威脅達卡城,其餘人馬兵分幾路攻打孟加拉國內其他城池,打下城池、佔領村莊後抄了城中、村中富裕天方教徒的家,分給貧苦的天方教徒。但對於婆羅門教徒中的富裕之人,除非反對孤的統治,不然一概不動,而且任命其中態度最為恭順之人為縣令、知州。”

“待奪取孟加拉國大多數城池後,集結主力兵馬北上攻打達卡城,徹底滅亡孟加拉國。孟加拉國的將士自然要全部處死,但沙阿不能公開處死,可以表面上對他優待,但將其軟禁且遷居至南哈迪亞島,一年半載後讓其暴病身亡。”

“殿下所言十分妥當,臣無意見/你說的很好,我沒有要修改之處。”藍珍與朱高煦說道。

他們三人又商議一會兒,又將已經抵達麥傑迪城的中軍副將曹行、左軍輔佐徐增壽等人叫來,一同商議了一番,仍然認為沒什麼問題,文垚最後說道:“好,既然王叔與藍將軍、曹將軍、徐將軍均無意見,那就照此來做。”

“如此行事,必定能夠輕易滅亡孟加拉國。”曹行開玩笑道:“這樣看來,岷王殿下統領的右軍撈不到仗打了,因為等右軍趕到孟加拉的時候,整個孟加拉都已經被平定了。”

“哪裡有那般快。”徐增壽也笑著說道:“孟加拉國不算小,比直隸還大,咱們不過七八萬人馬,如何能在這短短時間平定整個孟加拉?尤其東北方深入內陸,交通不似南方方便,岷王殿下統領的右軍又是從那邊趕來,還是可以攻打幾個城池的。但大功是撈不著了。”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