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攻列印度,五萬兵馬恐怕不夠。”藍珍不由得說道。就算印度再亂,五萬人馬再精銳,想要征服印度也不夠。除非,陛下的心思只是佔領印度東部小部分地區。想到這裡,藍珍不由得起了勸諫之心。若是這次只奪取小部分地區,他即使做了主帥立下的功勞也不顯赫;而下次攻列印度至少還要再過五六年,到時候他就五十多了,已經不適合帶兵征伐印度這麼遠的地方了,畢竟新生代的將領也在成長。他一定要勸得陛下答應多派軍隊攻列印度,而且以他為主帥,讓他立下堪比徐暉祖在西域的功勞。
可就在他出言前,允熥說道:“藍卿,朕可不是隻派五萬兵馬,而是朝廷,只派五萬兵馬。”
“陛下的意思是,讓南洋藩國出兵?”李景隆說道。
“當然要他們出兵。他們距離印度比朝廷要近得多,朝廷有事出兵,他們豈有不協助之理?不僅是藩國,暹羅等番國也要出兵。黃卿,十八日上朝之後,你就與傅安商議一番,派出使者出使南洋暹羅等番國,讓他們出兵協助。”
“是,臣遵旨。”黃淮答應道。
“另外,朕還要在印度加封幾位藩王,這些藩王也會帶領部分兵馬前去。他們的兵馬雖然也是從中原帶去,但不算在朝廷出動的五萬人馬之內。”允熥又道。
藍珍、李景隆等人鬆了口氣。朝廷五萬人馬,南洋藩國每個平均按一萬人算,岷藩、越藩、宋藩、蘇藩、洛藩、蒲藩,六個藩國也是六萬人馬,這就是十一萬人馬。還不知陛下要在印度加封幾個藩王,可印度這麼大,少說也得五個王爺吧,每個王爺按一萬人馬算,再加上番國之兵,至少二十萬人馬。差不多也夠了。據說印度人從來沒有打過勝仗,北方和西方的國家想打就打,打則必勝,二十萬人馬足夠了。
“藍珍,你從上直衛中挑選五個衛,再從其他京城衛所中挑選兩個,備朕檢閱。”允熥又吩咐道。
“是,臣遵旨。”藍珍答應。
“另外,從全國的衛所招募願意去印度之兵。將來封到印度的藩王之兵自然要留在印度,許多將士恐怕不願去。先招募自己願意去的人,若是不夠,再調派兵馬。”允熥又吩咐道。
“陛下,要招募多少人?”李景隆問道。
“有多少招募多少。不怕人多,只怕不夠。”允熥回答。就算願意去印度的人遠遠超過他的想象,他也會將這些人全部送到印度。
“黃卿,你再準備一件事。準備出兵攻列印度絕非一朝一夕之事,朝廷還罷了,出動的人馬不多,準備1容易一些;各藩國國小,想要籌備兵馬錢糧至少也要半年,甚至到年底再出兵也平常。朕打算召見各藩國藩王入京,商議此事。”
“另外,黃卿,朕記得,蒲藩之土已經向北到了一個叫做克拉地峽的地方,朕可記對了?”
“陛下所言不錯。去年十一月接到蒲王殿下之奏摺,言稱已北上奪取克拉地峽。但暹羅認為此地乃是其國之土,向朝廷上表請求陛下命蒲王殿下退出該地。臣記得今年暹羅使者來京也是為此事。”
‘怪不得朕等暹羅使者說完套話後就讓他下去,他的表情那麼委屈,原來是有事求朕。’允熥一邊想著,一邊說道:“既然暹羅認為克拉地峽是其國之土,那就分作兩半各一半罷了。不過,他得到一半的土地,還要為朕做一件事情。修建克拉地峽運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