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正廳內,幾人寒暄幾句,朱橚正要說正事,就聽敏兒說道:“爹,女兒想在院子裡面玩,叔爺,侄孫女想在叔爺家裡的院子玩。”
“哎呦,把敏兒你給忘了。”朱橚笑道:“你當然聽不慣我們說話,出去玩吧。小陳,去把子凌叫來,與敏兒一起玩。”
“你去玩吧。”允熥也笑道。
“多謝爹爹,多謝叔爺。”敏兒笑著答應一聲,跑出了屋子。幾個宮女和周王府的侍女、宦官連忙跟上。
“又一年不見,敏兒又長大了些。”朱橚看著敏兒的背影,說道:“她雖然才十二歲,但這個個頭,比許多成年婦人還高了。”
“這是當然的,民間婦人吃的不好,自然身量矮,咱們皇家不僅吃得飽,還吃得好,比普通百姓身量高才正常。不要說婦人,就是成年男人,也未必比咱們家的女兒高。”允熥說道。民間百姓農閒時候都捨不得吃飽飯,營養怎麼可能足夠?營養不夠,當然也長不高。當然,總有那基因特殊的,吃得不好還個高,但這種情況畢竟少見。
“說的也是,就算是子凌,沒有敏兒這麼高,但也比鄉下的農戶人家年齡相近的孩子高,站在一起再換上農戶的衣服,人家肯定覺得已經十四五歲了。”朱橚說這話本來不是這意思,但允熥不接茬,他也沒法說下去,只能就事論事。
又議論幾句,允熥問道:“五叔,您上次說的事情,還是宜早不宜遲。《大明大典》已經快要校對完畢了,若是等史館校對完畢您再送來,就有些晚了。”
“我也知曉,已經派侍衛趕回開封,督促他們儘快將書籍都送來。不過冬天運河凍住了,恐怕要慢些,又為了防止書籍破損,得一個月。”
“一個月也成。三月中旬《大明大典》還校對不完。”允熥笑道。
允熥下令編纂《大明大典》,作為宗室中著名文化人的朱橚當然十分贊同。他不僅將自己和朱有燉蒐集的書都命人抄錄一份送到京城,還在河南境內不斷著人搜尋書籍。去年他又在河南省內搜到了一批沒見過的書,命人抄錄一份後原打算等開春河水解了凍送到京城,但聽說《大明大典》快要編纂完畢後,派出侍衛趕回去督促將書籍抄本儘快送來。
“其實五叔你不用等河水解凍的,有軌馬車即使冬天也能用,用有軌馬車送過來也好。”允熥又道。
“是了,還有有軌馬車。只是雖然馬車已經修到河南有一年多了,但還總是想不到。”朱橚道。
“慢慢習慣了就好。”允熥道。
“對了,五叔,我又得了一種在大明從未見過的作物,也是從漢洲大陸發現的,送給五叔你。這種作物在河南估計長不了,但生出的果實很有意思,五叔你研究一番。”允熥想起朱橚還在開封開了一個‘格致監河南植物動物學分監’呢,就想起一種漢洲大陸的作物,要讓他研究研究。
“正好,官家,我也有有關研究作物之事要與官家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