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思兔TXT免費看>靈異小說>宗明天下> 第1359章 為什麼對爪哇島這樣處置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1359章 為什麼對爪哇島這樣處置 (1 / 2)

等朱褆走遠了,允熥先讓練子寧坐下,然後對他說道:“練卿,朕有件事要你去做。”

“陛下請吩咐。”練子寧微微彎腰。

“這封奏摺你可見到了?”允熥將朱高煦與曹徹聯名所進奏摺遞給他。

練子寧接過奏摺從頭到尾看了一遍,遲疑著說道:“陛下,蘇王殿下以滿者伯夷國王位繼承為藉口出兵,如此處置似乎不太妥當。”

他和朱褆一樣,或者說,此時整個東方地區對於政治關心的人想的都一樣,認為允熥想把國內的藩王都封到中原之外的地方去,覺得他有可能接受朱高煦這份摺子。但同時,他作為禮部尚書,如果真的要加封親王至爪哇島,似乎不應該是最早被召見的大臣之一,禮儀問題絕對不會是頭一個要討論的問題,而且還是單獨召見,這似乎又表明允熥不想接受這份摺子的進言。練子寧經過思考後還是決定猜測允熥不想接受這份奏摺的進言,但也沒有把話說死。

值得他本人高興的是,他確實猜對了。因為允熥馬上說道:“愛卿說的不錯,蘇王以匡扶滿者伯夷國正統、弔民伐罪為由出兵,最後卻要滅了滿者伯夷國,如此不合禮儀之事,朕豈能答應?若是答應了,那豈不是禮崩樂壞!”

說到這裡,允熥有些激動的站起來,繼續說道:“禮乃是天下之根本,豈能隨意違背?若是人人都能不遵守禮儀,那禮儀還有何用處?”

他又說了幾句,轉過頭來對練子寧說道:“你馬上擬一道聖旨,斥責蘇王與曹徹。措辭一定要嚴厲,不必顧忌蘇王是宗室,曹徹是國戚勳貴,一定要讓他們明白朕的態度。”

“擬完這道訓斥他們的聖旨,你再擬一道處置他們的聖旨。罰蘇王今後三年貢品加倍,三年內不得擅動刀兵,同時,在朕派去巡視的大臣抵達前,維持好爪哇島的治安,若是發現有懈怠之處,處罰還要更加嚴厲。等明年爪哇島之事安排妥當後,蘇王跟隨巡視之大臣一同進京,朕要親自教導他一番。”

“曹徹則告誡他如有再犯,剝奪天成伯之世爵,同時貶官一品,從都指揮同知貶為都指揮僉事,但仍兼任總兵的差事。”

按照現在大明的制度,總兵屬於特派差遣,不是朝廷中的官職,一般在任命一人為總兵時都會加都指揮使或讀指揮同知銜,將他降官一級已經不是很輕了,更不必說還有如若再犯要廢除爵位的警告;對朱高煦的處罰也已經算得上嚴厲了。

“是,陛下。”練子寧忙站起來,懷著驚疑之情躬身答應。他猜測允熥不會接受這封奏摺的進言,但這樣處置還是讓他有些驚訝:陛下怎會這樣嚴厲的處置?

‘沒辦法啊,如果朕不這樣嚴厲處置,恐怕起不到用處。’允熥自己則在心裡想著。

允熥喜歡滿者伯夷國和這一國的國君麼?怎麼會!滿者伯夷國先是不聽從他的命令,堅決要佔領三佛齊,後來在他南巡到廣州的時候還派人暗害他,讓他差點兒丟了性命。雖然後來經過查證,以及這次朱高煦攻陷苦橘城後發現的滿者伯夷國國內秘密檔案,此事與兩任國君威格拉瑪瓦爾達拿、威拉布彌都沒有關係,但也不會讓允熥對滿者伯夷國的印象變得正面。允熥恨不得這一國的王族與參與巫蠱案的官員全家死光。實際上,他就打算擬一道密旨,讓朱高煦找理由處死涉及巫蠱案的官員。

但王族是不能死光的,允熥這次也絕對不能將爪哇島變成下一個分封的藩王封地,至少現在不能。

第一,朱高煦這次出兵的理由太不合適了。朱高煦是以匡扶正統、弔民伐罪為藉口的出兵,可打到最後卻要滅亡滿者伯夷國,不論從哪個角度來說,都很難辯駁說符合禮儀。禮儀不僅是大明與周邊國家維持關係的規則,更是大明國內約束上至皇帝、下至百姓的規矩,若是能夠輕易違反,現在看來對大明、對宗室暫時有好處,但長遠來看可就未必了。對外的禮儀皇帝和藩王能夠隨意破壞,將來遲早有人會以此為藉口破壞對內的禮儀。

而且在整個大明南方,允熥已經先後冊封了六位藩王,其中南洋周圍五個,另外一個是封在大理以西的岷王。雖然這些藩王得到封地看起來都是名正言順,但畢竟已經惹得大明周邊的番國驚疑不定,害怕自己的國家也變成大明的下一個目標,對大明的進貢是越來越勤了,但對於大明的提防也越來越重了,積極從大明引進先進的軍事技術與制度,增加對軍隊的重視,防止自己看起來很容易攻打從而變成下一個目標。畢竟從前與周圍的國家打仗風險總是可控的,亡國也不會是一朝一夕之事;但被大明選中作為目標,亡國可就在旦夕之間。允熥多次對番國使者說大明絕不會攻打對大明恭順且並未違背禮儀的國家,好不容易忽悠住了幾個國家,可這時朱高煦忽然來這一手,他要是答應了,可就前功盡棄了。為了維持禮儀的地位,他只能駁回朱高煦與曹徹的奏摺。

當然,允熥還有別的考量。開拓南洋,最主要的目標是什麼?一是給大明百姓尋找一個遷徙的地方,緩解未來必定發生的國內人口壓力,二是促進商業發展,促使財富向大明聚集,為量變引起質變做積累。給藩王們找一個封地只是次要目標,反正已經發現了漢洲大陸,所有藩王可以通通扔過去。

而達到這兩點主要目標,未必一定要分封藩王。因為漢人比南洋各族人民都更勤勞,也不會有人控訴‘工作都被中國人搶走了’,所以各國對漢人移民都來者不拒,許多國家的漢人數目與比例都不低,是所在國僅次於國君出身的主體民族的第二大民族;反而這幾年由於大明陸續在南洋加封藩王,各國對漢人提高了警惕,迫害是不敢的,但限制、排擠漢人是有的,尤其商人做買賣受到的限制較多,財富向大明聚集的速度減緩。而且各番國做的都合理合法,誰也挑不出什麼毛病。當手段已經影響最終目的的時候,就應該變化手段了。

第三,則是出於對爪哇島這個地方的考量。爪哇島是南洋最富庶的島嶼,也是人口最多島嶼,島上宗教勢力很大,世家大族的勢力也很大,別看朱高煦好像很容易就覆滅了滿者伯夷國,但寺廟與世族真的聯合起來反對統治者,僅憑朱高煦這點實力是鎮壓不下去的,更不必說剛剛就封的藩王,現在他們之所以沒有輕舉妄動,只是在觀察大明下一步的舉動,想要穩當的統治,就必須維護他們的利益,尤其是宗教勢力的利益。

但問題在於,此時爪哇島上第一大宗教勢力是婆羅門教,第二大勢力是天方教。婆羅門教對允熥來說屬於可以合作,但絕對不能倚靠,更不能真得信了的宗教,天方教則是必須除之而後快的。如果分封過去的藩王聽從允熥的命令,則統治不可能穩當;如果為了統治穩當維護這兩個宗教的利益甚至信奉,那,那結果更壞!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