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思兔TXT免費看>靈異小說>宗明天下> 第1277章 戶籍制度改革的目的(七夕節快樂)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1277章 戶籍制度改革的目的(七夕節快樂) (1 / 2)

(昨日貼上第1276章的時候因為馬虎大意粘錯了一部分內容,在此對書友們道歉,先已改正。為表示歉意,本章贈送書友六百字。本部分不佔字數)

“好。既然諸位愛卿均無異議,朕就命中書舍人將這章程擬寫成聖旨下發全國。”允熥有些不自然的笑著說道。

他忽然將這麼多官員,大明官位最高的幾個文官叫進宮裡來,當然不會僅僅是商量如何堵住有人借新設立州縣之機鑽空子。李仁能夠想到的辦法他自己也能想到。實際上,他的真正目的與科舉毫無關係,只是為了掩人耳目;他真正的目的是為了藉著這個由頭,實行新的戶籍制度。

中國從商鞅變法已來,就實行嚴格的戶籍制度,除了官員之外的人想要離開自己居住地方圓二十里之外都要當地的衙門開證明,秦漢稱‘傳’,隋唐稱‘過所’,明清叫做‘路引’。秦漢時期還好些,還有鄉亭之制,請亭長開證明就可以了,相對容易;但後來鄉亭制度消亡,人想要出門必須去縣衙開證明,普通百姓沒有錢是萬萬開不出來的,老百姓的活動範圍就侷限在了方圓二十里之內。

但這與資本主義的要求是不合拍的。資本主義要求有自由的人來充當僱工,而不是被束縛在土地上的農民。而且資本主義在誕生早期,必定是出現在少數經濟發達的城市,不可能遍地開花。因為此時大明人少,小地方的地主會拼命將人束縛在鄉下,處於萌芽狀態的資本家是幹不過地主的,很容易被小地方的地主借用官府的力量弄得無法立足,只能遷到受到允熥指派的保護工商業的官員所管轄的大城市才能生存。

而這麼多商人都聚集在少量城市,用工數量大增,而大明設立府州縣是按照人口多少而不是土地面積大小(邊關和漢夷雜居地區除外),這少數城市的人口在工商業發展到一定階段後就會不夠用,需要從其他地方吸取人口;所以允熥必須給現行的戶籍制度鬆綁,讓除了商人之外的百姓也能遷徙,從而使得工商業能有足夠的人口來當工人。

允許百姓有正當工作或與當地人成婚就能遷戶籍只是第一步,下一步他會對工匠的路引制度鬆綁,再下一步就是對農民。當然,對農民的路引制度動手必須慎之又慎,因為極容易引起地主的反彈,甚至動搖大明政權。允熥認為,必須與吸引地主投資工商業同步進行,以最大程度的減小社會動盪。

另外,在軍戶制度上他也會進行改革,以騰出大量剩餘勞動力。不過短時間內他不會動手,怎麼也得等到地方上四司設立完畢並且正常運轉後再說。

當然,由於他作為現秩序的受益者不敢大刀闊斧的進行改革,只敢小步慢走,若是中國的資本主義發展太快,有可能產生自由勞動力人數趕不上工商業需求勞動力的情況,畢竟允熥利用此時大明人少地多的現狀也進行了農業改革。

人少地多,進行‘從以追求單位土地最高產量轉變為追求單位個人最高產量’的農業改革自然相對容易,因為不用分地,不會觸動太多地主的利益;可農民們的收入增加後願意入城做工的意願也會大幅降低。

但允熥對於這種情況,卻也是樂見其成的。說起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資本主義萌芽的時候,大約是新航路剛剛開闢前後,西方國家由於實行分封制,貴族對農民的束縛比中國要強得多,資本家為了招募工人只能給出比他們在鄉下種地多幾倍的收入,才能讓農民願意冒著萬一被抓住會被毒打一頓甚至打死為代價從鄉下逃進城裡。

所以當時工人的收入是很高的!在全國居民算得上中上,屬於中產階級,類似於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歐美國家的工人。

大家耳熟能詳的早期資本主義的血汗工廠,是隨著工商業的發展,全國許多前貴族地主轉變為資本家,將農民從土地上趕走,能被僱傭的自由民越來越多後出現的。

允熥實行農業改革後農民的收入增加,進城做工的意願降低,就會逼迫資本家對工人給出更高的收入,從而促進工商業賺來的財富能以更加公平的方法分配,從而降低社會轉型期的動盪,讓政權受到的影響降低。

不僅如此,允熥還會繼續大力支援中原的百姓遷往海外或西域,一直維持中原的百姓人數不過多的情形,保證可供僱傭的自由勞動力不要太多,減少政權可能受到的衝擊。

‘當年歐洲人,除了俄國人可以向西伯利亞疏散人口外,只有美洲這一個地方能夠疏散人口,可那個年代從歐洲到美洲的船超過30%會沉沒,使得很多農民不到快餓死的境地不敢橫渡大西洋,從而使得歐洲的社會矛盾一直很激烈;現在大明有這麼多可以疏散人口的地方,其中環南海地區在夏季之外的季節坐船移民幾乎毫無風險,能疏散的人口必定比歐洲要多,社會矛盾應該也會緩和一些。’他想著。

而且,允熥還有另外一個目的,就是促使資本家改進工業機械。如果大明的勞動力供應一直供過於求,就會導致工人的工資水平很低,資本家就沒有動力改進機械,提高生產效率,從而能夠真正提高生產力,促進工業革命的發生,而不只是在資本主義早期階段打轉。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