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楨正要轉過頭去繼續看節目,可卻聽允熥說道:“二哥,你可還記得,當年上學學《史記》之時,殷周之交的東夷諸侯攸侯喜?”
“這,”允炆想了想,才說道:“官家,我記得攸侯喜乃是殷商末年東夷之中淮夷一部諸侯,忠於商紂王。周武王元年商紂王派出攸侯喜帶兵攻打其它東夷部族,周武王趁機伐紂,於牧野擊敗商紂王,商紂王撤到鹿臺,隨即自焚而死。周武王遂得天下。”
“攸侯喜得知周武王東征之事後意圖勤王,但未及返回即傳來商紂王自焚而死之事。攸侯喜停止勤王,其後不知所蹤。”
“你不覺得此事很是奇怪麼?”允熥笑著說道:“攸侯喜當時擁兵數萬,可其後卻不知所蹤。”
“確實有些奇怪。”允炆聽到允熥的話,也思索起來:“官家,當時中原人少,擁兵數萬已是強大的諸侯,不論是之後不聽從周武王之號令反叛,還是接受周武王的冊封為諸侯,都應該在《史記》中有所記載才是。”
“大約是當時的史料流傳下來的甚少,並無有關攸侯喜的記載。太史公也不知曉,所以未敢在《史記》中亂寫。”允炆猜測道。
允炆的猜測很有道理,商周之交的時候連羊皮紙和絲絹都沒有,文字都是刻在鼎上,很多事情都沒能記載下來流傳後世。
但允熥和他說這麼半天話可不是要得到這麼一個結論的。他聽完允炆的猜測後,笑道:“你的猜測也有道理,但最近傳來的訊息,或許攸侯喜另有其他去處。”
允炆正要詢問,忽然聽到從允熥的右側傳來聲音:“官家,莫非當年攸侯喜帶領部眾去了漢洲大陸不成?”
“六叔,你這忽然插話,嚇了侄兒一跳,不過你的猜測不錯,我確實認為,攸侯喜當年可能帶領部眾去了漢洲大陸。”允熥說道。
允炆馬上露出了驚訝的表情。這實在是太難以置信了。攸侯喜當年竟然帶領部眾去了剛剛發現的漢洲大陸?不僅是他,即使是聽出允熥的意思提出猜測的朱楨也很驚訝。
“怎會如此?”朱楨說道:“他怎麼可能在兩千多年以前就去了漢洲大陸?”
他完全難以相信。經過允熥的提醒,皇族中很多人都仔細研究了大明之前歷朝歷代,尤其是三代之時所使用的武器、農具或其他用具,知曉當時的船隻很落後,航海技術更是接近於零,從山東出海前往漢洲大陸的可能太小了。
“不瞞六叔說,侄兒也覺得這十分不可思議,難以想象。可我召見方鳴謙的時候,他卻給了我這樣一件東西。”一邊說著,允熥一邊拿出一件東西。允炆與朱楨定睛看去,見到在允熥手中的,是一件玉器。
“一件玉器?這又如何?”朱楨不解。
“六叔,侄兒這幾年分封藩王、南征西討,在擊敗撒馬爾罕國後又有極西之國的使者拜見侄兒,所有擁有文明的國家的幾乎都有所瞭解。可這其中,除了大明,還有哪國之人喜歡玉器?”
“確實只有大明和附近被大明影響的番國之人喜歡玉器,可漢洲大陸的人是新發現的人,其它國家不像大明這般喜好玉器,漢洲大陸的土人未必就不能喜歡玉器。”朱楨說道。
“六叔說的也有道理,可這塊玉,”允熥舉起手裡的玉:“它的雕刻十分類似於從三代之時的殷商流傳下來的玉器的雕刻手藝。”
“什麼?”聽到這話,朱楨頓時激動起來。在遙遠的地方也有文明喜歡玉器並且不是受到漢人的影響,這雖然奇怪,但未必不可能;可若是連雕刻工藝都與殷商的玉器一樣,這就十分不同尋常了。這代表著這個文明肯定與中華文明有所聯絡。
“這是真的?官家?”朱楨問道。他並不知道殷商的玉器樣式如何,只能出言詢問。
在這個年代如此詢問皇帝頗為無禮,不過允熥卻並不生氣,而是笑著說道:“我在宮中藏有兩塊殷商時期的玉器,六叔若不信,可以取來與這塊玉對比。”
“官家豈會看錯?對比就不必了。適才我只是太過驚訝,才問出了這句話。”朱楨反應過來自己剛才的話不太合適,忙說了幾句,隨後又轉回有關漢洲土人的話題:“這樣說來,漢洲的土人果真是殷商後裔。”
“未必全是殷商後裔,但必定與殷商有關。”允熥又道:“你們或許還不知曉,在十二叔所佔之地的南邊,大約緯度20度的地方,有一國,建造了巨大的高臺,即使大明也沒有能與之相提並論的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