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三千字,因前日只更新了一章,送給讀者們一千字)
“是,陛下。”傅安答應一聲。但他隨即反應過來,對允熥說道:“陛下,加封外番番王是由陛下乾綱獨斷,陛下為何要交待給臣?”
“哈哈,傅愛卿,朕適才讓那些蒙古部族首領何時去寧夏?”允熥笑道。
“明年五月初一之前。草原廣大,沒有這七八個月的時候確實難以將此事通知到所有的大部族。”
“朕從今年五月份離京,至今已經有五個多月,莫非朕還能留在西北過冬,等到明年五月,或者明年再次來到西北親自主持此事不成?”開玩笑,雖然這件事也比較重要,但也不值得他往西北跑兩趟。至於留在西北過年更不可能,他在京城,明年還有更加重要的事情要做,可不能一直西北。
允熥說道:“既然這兩種情形都不可能,朕只能將此事交給臣下來處置。傅愛卿,你雖然在撒馬爾罕國八年,但正是這八年讓愛卿對於處置番國之事更加老練,正適合來替朕安排此事。何況,朕剛剛任命愛卿為理番院的院使,此事由愛卿處置不是正好麼?”
“你放心,朕也不是不近人情之人,等將脫歡等人都打發走了,朕準你回家過年,待明年開春後再去寧夏替朕處置此事。”允熥最後說道。
“臣多謝陛下隆恩。”聽到允熥這樣說,傅安也沒法在推脫,而且他也確實想要處置此事立下功勞,也就躬身謝恩。
“傅愛卿,對於處置此事,你可還有什麼疑慮之處?”允熥又道。
“陛下,臣有兩點疑慮之處。”傅安當然不會客氣。這可是他回國後做的第一件事情,當然務求盡善盡美。現在將可能存在的問題、需要的支援都提出來,總比問題發生了再去請求要好得多。
“其一,蒙古人身為蠻夷,一是對於黃金家族的人有所敬畏,二就是對於實力強大的人有所敬畏,除此之外的什麼禮儀均不能約束他們。”
“各部族的首領雖然聽聞大明在伊吾大敗撒馬爾罕國後心存忌憚,不敢不來,但互相之間有了爭執也未必會聽從臣的調節;而且他們必定都會帶領一些部眾前來,若是在城內城外因為口角或宿怨打起來,那更有失大明的體面。”
“這你不必擔心,寧夏是慶王的封地,有三衛兵馬。寧夏雖然是貧瘠之地,但有朝廷劃撥糧食也足夠養活三萬多人馬。朕已經宣召慶王去西安城,朕會在那裡交待他此事,讓他全力配合你。”
“此外,朕還會留下耿都督(耿璇)在西北,擔任陝西都指揮使。明年四五月份朕也會讓他在寧夏統領兵馬,只要有部族敢鬧事,全部抓起來砍了腦袋!”允熥堅定的說道。他知道給蒙古各部族劃分草場這件事現在時機並不成熟,本來就是他儀仗大明強大的實力在強行推動,既然如此就強硬到底。
“陛下,其二,就是臣對於草原上的情形並不瞭解,對於何處草場更加豐茂,何處稍差一些,哪個部族原本是在哪片草場都不知曉,若是因臣的分配導致各部族矛盾更深,可就是臣的罪過了。”
“這個,朕會將曾經帶兵出征蒙古草原的人找出幾個來派到你身邊,幫你參詳;鬼力赤交出的草原地圖朕先留在你這邊,供愛卿分配草場。”
“當然,朕也會讓錦衣衛與鎮司配合你。朕在寧夏安排許多錦衣衛,他們會將各個部族之人的議論全部記錄下來,送到愛卿面前供參考。雖然各部之人說話必定會偏向於本部,但一般的部眾畢竟不會說話太離譜,也有參考價值。”
他畢竟與滿清不同,滿清在草原上推行此事的時候已經是康熙年間了,整個草原都被他們摸透了,安排此事就如同庖丁解牛一般,他這隻能煮夾生飯,趕鴨子上架了。
這兩個大問題解決,雖然並不完美,但傅安也鬆了口氣,又問了兩個小細節,就要躬身退下。
允熥也準了。但在退下前,又對他說道:“明年就在四五月份,朕會在寧夏安排互市,此事也歸愛卿管著,你注意些。”
“安排互市,才好讓錦衣衛的人裝作商人藏在其中,偷聽蒙古人說話。”他又稍微解釋了一下理由。不過真正的理由當然不僅僅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