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這,秦憨王妃,……”張源想說又不敢說。對於秦憨王朱樉確實沒什麼抹黑的,相反,他知道朱樉這個人可是相當殘暴的,對百姓很不好,曾經被叫回京城居住。這出戏實際上是拔高了他才對。要不是張源知道文宣司的人絕對沒有膽子這麼編排皇室親王,都懷疑是文宣司的人編的。
但對秦憨王妃可不是什麼好事。漢人講究女子大門不出二門不邁,雖然只有大戶人家才能作到,小戶人家是萬萬做不到的,但大家都這麼認為,尤其是對身為天下表率的皇室。對皇家的名聲也有礙。
“若秦憨王妃是漢人,自然不妥,但她是蒙古人,不對,依照解卿考證出來的結果,她和兄長王保保都是蒙古人與西域的色目人的混血,外番之民,百姓不會認為皇家如何的。相反,他們只會津津樂道於大明親王和蒙古郡主的愛恨情仇。”
“可是這也,”張源想說可是這也對皇家沒什麼好處,但見允熥一臉不介意的樣子,還是不說了。
確實從表面上看來,這出戏雖然對皇家沒什麼害處,但也沒什麼好處,一般情況下皇帝都會因為涉及自己的親屬而下令禁掉。不過允熥絕不會禁了這出戏。
其一,允熥深知,為了國家發展,文化領域還是寬鬆些好,除非明確汙化皇室、無中生有捏造朝廷的不是,以及宣揚不忠君不愛國的思想外,其它的都不會管。文化這個東西就得有爭議才會有發展,什麼都禁了,就成一潭死水了。
其二,除非撲滅在萌芽中,不然想禁也不好禁。歷史上滿清禁了《大明英烈傳》,但只是導致了正版消失了,後來從扶桑才找回來,但盜版層出不窮。
其三,這樣一齣戲出來,若是得到廣為流傳,對緩和漢蒙關係也有好處。允熥的基本策略是佛化蒙古,在這基礎上與蒙古人和睦相處,還要使用蒙古軍隊為大明打仗,所以不願意讓百姓太過痛恨或者討厭蒙古。消滅蒙古太難了幾乎不可能,至少幾百年內又沒什麼好處,所以他不願意長期和蒙古處於戰爭狀態。
但他為了讓百姓接受蠻夷入主中原會殺掉大部分漢人,想要苟且偷安也不可能,所以支援大明同撒馬爾罕打仗,又只能宣揚當年蒙古人在中原屠殺的往事。這樣一來,他的兩個目的就處於矛盾狀態。
為了彌補,只能儘量淡化抗元之戰中蒙古人的惡行,突出二等色目,集中體現‘壞事都是色目人乾的’這一主旨。現在正好有這麼一部蒙古女人嫁給漢人的戲曲,又是真人真事改編,也挺好。
‘回去後和文宣司的人說一說,讓他們改編一些這樣的真人真事。’允熥想著。
他思量完畢,正好戲子們也休息完了,又上臺來演下一出。
允熥看的很認真。因為這一齣戲看起來很像是六大門派圍攻光明頂之後,張無忌從西域返回中原,路上經過一座綠柳山莊,遇到趙敏的故事。雖然看起來不像電視劇那麼真,但也很吸引允熥。
正看著,他忽然聽到從隔壁的隔間傳來聲音:“秦憨王殿下原來是這麼風流的人?我還不知道。”
“你看他瞎編呢。秦憨王殿下好武藝,琴棋書畫一樣不會,怎麼可能這樣風流。秦憨王殿下手底下有一個侍衛是我的同鄉,和我說過。”
“你們鳳陽府的人就是好,哪個勳貴人家裡都有同鄉。不過你還是小聲點,這可是親王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