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這麼跪來跪去的,起來吧。”允熥說道。
等他們二人起來了,允熥忽然想到了什麼,將金純叫了過來,說道:“朕剛才有事情想吩咐你,不想被打斷。你可看過《詩經》?”
金純覺得允熥的這句話十分輕視他,當文官的哪有沒看過《詩經》的?但還是答道:“臣看過,詩三百首基本都能背誦。”
“那《秦風·無衣》這一首,你覺得好不好?”允熥道。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金純在心中將這首詩過了一遍,說道:“在《詩經》中,算得上不錯的詩了。”
“那你背一遍。”允熥道。
金純不解,但開口道:“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於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於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允熥轉向在場的武將:“你們覺得,這首詩若是配上曲子,士兵們能不能聽懂?會不會喜歡?”
“陛下是要如同秦國一般將此詩作為軍中吟唱的歌曲?”藍珍忽然說道。
其他人恍然大悟:原來陛下的用意為此。
或許有些人不知道,華夏自古以來也是有軍歌的,流傳下來最早的就是《秦風·無衣》這一首;南北朝時柔然國有過一首頗為大氣的戰歌;之後唐代邊塞詩十分流行,戰歌也有不少。
唐代以後,五代後唐莊宗李存勖曾親自創作軍歌,能讓將士高歌,在戰鬥中英勇殺敵,捨生忘死,大概是中國歷史上最典型的戰歌,可惜其詞曲都沒有流傳下來。
再然後所有有關於戰爭的詩詞歌賦都是事後奏凱之歌,一直到清末才再次有軍歌出現。
允熥前世所有國家都有軍隊的軍歌,這些軍歌或強調紀律,或鼓舞士氣,比文縐縐的官話要有用得多。所以他也要創立軍歌。
“陛下,這首《秦風·無衣》或許在先秦之時通俗易懂,是普通士兵都能聽懂的歌曲,但現在計程車兵大多聽不明白這首歌什麼意思。”李堅說道。
“朕剛才檢閱這些隊伍時,覺得號子聲很乾巴巴的,忽然就想到了《秦風·無衣》這首詩,覺得士兵們行軍途中歌唱軍歌是不是能提振士氣?反正朕有時唱歌能提振精神,所以想設立軍歌。既然這首詩士兵們聽不懂,就不作為軍歌了,朕令讓他人編寫軍歌,供士兵歌唱,用來鼓舞士氣和強調紀律。”允熥道。
他自己其實也知道這首《秦風·無衣》現在不太適合當做軍歌了,但他為了表明華夏有軍歌是自古以來,自己只是在恢復傳統而不是創新,所以必須提出這首詩來,等他們否定後再順理成章的創立自己的軍歌。
說完了最後的話,允熥結束了今日的檢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