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為朕很是操勞,朕其能不知?但礙於規矩朕無法直接賞賜你,就賞賜你的家人。”允熥對他說道。
允熥平日裡對於自己的親信很照顧的,親信家裡有了婚喪嫁娶、家人生辰、兒女出生,他都會恭喜或者悼念幾句,送上一份禮物,表明自己的關心,同時也表明自己對他們家裡瞭如指掌。
過了一會兒黃路走到允熥身邊輕聲說了句話,允熥對陳性善說道:“陳卿,跟著朕走。”隨即離開了這間宮殿。
陳性善一愣,也趕忙跟上。
不一會兒他們二人來到了另外一間宮殿。剛一走進去,他就驚訝地見到上直衛的十一個指揮使和工部尚書趙毅、應天府尹黃淮在殿內候著。
這些人見到允熥趕忙行禮,允熥也一一還禮,並且在自己坐下後讓他們也坐下。
等大家都做好了,允熥說道:“朕今日叫你們過來,是有事吩咐。”
“趙卿。”允熥說道。
“臣在。”趙毅忙站起來答道。
允熥拿出一件形似倒扣鐵鍋的東西,個頭比鐵鍋要小得多,彎曲度也大,大概和人的腦袋差不多大小,遞給趙毅道:“愛卿看這個東西工部的工匠能不能做?材料要和這一樣。”
趙毅接過這個奇怪的東西,仔細看了看,說道:“陛下,這是戴在腦袋上的頭盔?”
“是,這就是頭盔,給普通士兵預備的鋼盔。”允熥說道。
允熥拿出來的這個,就是仿照後世一戰時期,又增加了耳側防護面的頭盔。西方國家允熥不知道,但東方國家一向不給普通小兵預備頭盔,只有達到一定級別的武將才有。
但隨著火藥武器的發展,頭盔又是有必要的。雖然現在開花彈沒有發明,允熥也不知道開花彈什麼樣的發明不了,但散彈已經有了,頭部作為受傷後很容易至死的部位單獨給予保護允熥覺得有必要。另外一個受傷就死的部位心臟可是保護的很嚴密,即使普通士兵只要不是窮得掉渣也會帶著護心鏡。
趙毅輕輕彈了幾下,說道:“陛下,這個是用鋼做的,怪不得這樣結實又不太重。工部的工匠自然可以做,陛下想做多少?”
“現在上直衛的十一個衛一共一百一十個千戶,一千一百個百戶,每個百戶不算百戶長、試百戶一百一十二人,一共十二萬三千二百名士兵,朕要你做十二萬三千二百個鋼盔。”允熥說道。
“陛下!”趙毅聽了這個數字,有些失態的說道:“陛下,現在大明一年的鋼產量,根據建業元年的統計,也才十幾萬石,就算這兩年有所增加也不會超過二十萬石。”
“而這樣一個鋼盔差不多是五斤,一石是一百斤,就算把一年的鋼都用在造鋼盔上,也只能造三四萬個,根本不足夠造十二萬多個鋼盔。”
“陛下,若是允許使用鐵造頭盔倒是足夠,建業元年統計大明鐵產量超過了一百萬石,就是頭盔的重量增加到十斤也足夠。”
“不行,只能用鋼來造頭盔,不能使用鐵。使用鐵就得像你說的一樣,將重量增加一倍,那就太沉了。”允熥說道。
“可是鋼的量確實不足啊。”趙毅道。
允熥看了看他,忽然想起了自己前一陣子得知的事情。
允熥在繼位將朝政大概捋順後,就鼓搗了一陣鋼鐵,還在京城附近有鐵礦的地方設立了鋼鐵廠,生產鋼鐵。
但最近他得知,鋼鐵廠生產出來的鋼鐵竟然無法都賣出去。
允熥很奇怪,農業社會生產力這麼低下,農村有的地方採用的還是木頭農具,這鐵為何賣不出去呢?
他讓錦衣衛進行了一番調查,調查之後才發現,原因是農民們買不起。一斤鐵一百二三十文錢,也打不了多少農具,可已經超過了一戶普通農民一個月的平均收入。雖然鐵農具好用一些,但費用也大,很多農戶思考來思考去就不出這筆鉅款買鐵了。
允熥結合自己前世看過的一些書,終於明白,原來封建社會的鐵產量之所以一直不高,不是因為生產不了更多的鐵,而是社會總需求量就這麼多,多生產出來也賣不出去,使得總產量一直不高。
之所以歷史上西曆十七世紀鋼鐵產量大增,還引發了工業革命,是因為隨著火器的大量使用鋼鐵的需求量猛增,同時西方國家從美洲和印度獲得了大量的金銀足以購買鋼鐵,從而形成了一個正迴圈,刺激了工業的發展。
允熥之所以要生產大量的鋼盔,之後還要提高京衛大炮的使用量,就是要提供這個需求,正好他手裡也有很多錢——不管是寶鈔還是金銀銅——不必擔心支付不起,從而能夠刺激工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