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現在還沒有那種先進的紡織機出現,即使集體勞動棉布成本也不比土布低,所以沒有那種規模的機房,也不會影響大多數百姓。
而之所以出現專門編織絲綢的機房,是因為絲綢價值高,若是讓一家一戶將生絲帶回家,萬一貪墨一部分怎麼辦?還能去村裡討要不成?當地官府基本上不可能為商戶撐腰,去也白去;所以不如將民婦都聚集到機房,一起編織杜絕貪墨。
但允熥還是很高興。雖然只是本來價錢就貴的絲綢出現了近代手工業的曙光,也值得高興。硬說的話,這也算是工業革命的曙光啊!
允熥又問道:“本地的商戶可有人在上滬市舶司做生意?”
“啟稟陛下,臣不知。”向寶說道。
他一個信奉儒家的官員,一向瞧不起商人,能勉為其難了解一下已經很不易了,怎麼會詳細打聽。
好吧,允熥馬上也反應過來,不該向他問這個問題。允熥又強打精神和他說了幾句話,讓他下去了。
之後是府丞左貴寶覲見。允熥只與他說了兩句話,就知道他是唯唯諾諾的磕頭蟲類官員。
這種官員在允熥看來比貪官還可惡。雖然大明從前的體制就是地方府州縣掌印官大權獨攬,佐官沒什麼權力,但也不是什麼事都不幹,還是分配工作的。允熥此時還不能確定他是不是什麼都不幹,但,若是查證確定他什麼都不幹的話,
‘你他媽回家自己吃自己去吧!’
‘不對,讓他回家自己吃自己都便宜他了,打發到蘇藩去,朱棣會教導他幹活的。’允熥想著。
既然左貴寶是這樣的人,允熥什麼也沒問,就讓他下去了。
允熥接見的第三個官員是吳縣知縣白文選。
允熥看他不像是迂腐之人,把問過向寶的問題又問了他一遍。
白文選第一個問題的回答與向寶差不多,但第二個就讓允熥驚喜了,他竟然回答出了本地是否有商人在上滬與番商做生意,順帶回答了允熥尚未出口的第三個問題。
他說道:“陛下,本縣與長洲兩縣最為出名的商人就是城西的李家了。他家有良田千畝,卻不種植桑樹全都種糧食,另收購桑葉、僱人繅絲。洪武三十一年上滬開海之後也派人去上滬做生意了,到底什麼情形因為在上滬那邊,所以臣不清楚。”
雖然他了解的也不清楚,但允熥已經非常高興了。這個年代商人的地位不高,朱元璋又打擊過大商人,各地最有錢的商人明面上的錢財都不多,只有熟人才知道哪家到底有多少錢,作為官員忽略了商人很正常。
但他竟然對於本縣最出名的商人家有所瞭解,十分難得。允熥已經有提拔白文選的意思了。
記住手機版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