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話實說,允熥之所以忽然要召見殿試前五,百分之八十的緣故是為了楊子榮。
雖然之後他們馬上就會進入官場,允熥也馬上可以任命楊子榮為中書舍人見到他。可是允熥認為楊子榮實在是太精明瞭,尤其是想起來楊子榮就是歷史上的楊榮之後,更是覺得這人值得下大力氣去籠絡他。所以允熥為了表達自己對他的重視,決定提前召見。
吳溥退下之後沒一會兒,楊子榮走到允熥跟前,跪下說道:“臣楊子榮見過陛下。”
允熥笑道:“起來吧。”
等楊子榮站起來,允熥早已將自己身邊的其他人都打發到了遠處,所以笑著說道:“楊愛卿,朕對你可是印象頗深啊!你會試與殿試寫的兩篇策論,朕都仔細看過。你對於朕施政猜測的可是頗為準確。”
‘難道說我會試的策論並沒有跑題也正確猜到了陛下的心思?可是如果這樣為何我會試只是排名第九十六?我的經義明明是滿分。’剎那之間,楊子榮已經想到了這些事情,心中充滿了疑惑。
“殿試的題目也就罷了,就算你提出了藩國經濟的辦法有些新意,倒也尋常;可是你是如何想到會試策論這樣寫的?”允熥問道。
其實楊子榮在殿試提出的、被他總結為‘藩國經濟’這四個字的辦法讓允熥也非常驚奇。楊子榮不知是不是因為他老家是福健沿海的緣故,敏銳的意識到了一個道理:商業越發達的地方,與其他地方的聯絡越緊密。
而楊子榮根據這個道理,又通話記錄上春秋時期管仲的‘渤海煮鹽、楚地購鹿’之故事,提出:大明朝廷在每一個藩國發現一個當地的特產,大明盡力採購這種特產讓許多藩國之民參與到這個產業之中形成一個利益鏈條,一旦大明不再購買這種東西就會讓這個藩國動盪。這樣一來,藩國就不敢脫離大明。
當然人家楊子榮的原話不是這樣說的,可意思就是這麼個意思。
允熥當時就震驚了:這不就是朕構想中的利益共同體嘛!雖然楊子榮的構想還比較粗糙,但是已經初具雛形了。大明竟然還有這樣的人才!
不過雖然楊子榮的構想很讓允熥驚奇,但好歹是依照歷史上的先例半原創出來的,不是全原創,允熥還能夠接受;但是楊子榮在會試考卷上的的答案徹底讓允熥驚訝。
能夠提出在蒙古傳播佛教以解決困擾中原很多年的邊患,這在歷朝歷代絕地是頭一次,允熥甚至懷疑楊子榮也是穿越者了。
所以現在他問一問楊子榮到底是怎麼想到的。
楊子榮躬身說道:“陛下,臣是從陛下即位以來的施政明白的。”
“臣查閱邸報得知,陛下在洪武三十一年七月就召見了全國各地的僧道入京拜見。”
“當時陛下即位才兩月,就召見僧道,可見陛下對於僧道極為重視。臣又翻看了前代各朝的記載,知道了吐蕃國的興衰歷史。”
“臣於是左思右想,認為既然吐蕃人可以因佛而弱,蒙古人未必不能因佛而弱。所以臣在看到會試題目之後就那樣寫了。”
其實楊子榮對於自己研究出的這個辦法沒有太多的信心,因為華夏信奉佛教的人也很多,可是也沒有像吐蕃那樣一蹶不振,或許還有其他緣故導致吐蕃這樣弱小。但是他發現陛下好像對於這個辦法非常相信,所以就在會試文章中這樣寫了。
允熥對於他的解釋半信半疑,不是非常相信,可是楊子榮既然這樣說了允熥也不好追問。但是他已經在心中決定:‘派出錦衣衛監視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