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允熥的構想中,因為科舉考試不考具體的實務操作,但是科舉又不能廢掉,所以允熥打算將科舉出來的官員相當於後世歐美國家透過選舉上來的政務官,雖然也會下基層鍛鍊,但是主要是作為各衙門的主官負責大政方針。而國子監和其他途徑上來的文官,則主要是擔任類似於後世歐美國家事務官的職位,
當然,具體如何操作還需要按照現在大明的具體國情來進行調整,但是大政方針就是如此。
所以允熥自然希望自己的小舅子可以透過科舉為官。雖然在這個制度建立初期國子監生也可以提拔為大官,但是最好還是透過科舉。畢竟科舉是最公平的一種方式,薛熙揚要是透過國子監為官,很可能一直會揹著‘倖進’的名頭。
薛熙冉說道:“陛下,去年的時候家裡請的先生說火候還不夠,所以沒有參加縣試。打算今年讓他下場試一試。”
允熥囑咐道:“一定要讓他好好讀書。另外,你們家可一定不能搞些歪門邪道。縣試、府試沒有一定之規,只由縣令、府尹一人獨斷,更加容易作弊,也更加容易讓人懷疑作弊。所以囑咐岳父一定什麼都不要搞。”允熥甚至已經決定,囑咐應天府即使是薛熙揚的文章勉強夠得上錄取也不能錄,必須是毫無爭議的情況才能錄取。
“是,陛下。”薛熙冉說道。
“不過,朕也不會毫不看顧他。朕寫一個手詔,允許熙揚從明日起可以隨時入宮向中書舍人請教學問。朕身邊的中書舍人多是前幾屆科舉出來的,學問精深。”
“謝陛下。”薛熙冉高興的說道。前些年朱元璋在位的時候因為文官的陣亡率不低,因此即使是秀才都有可能被任命為官,更不必提舉人了。所以即使是大官家裡能夠請到的先生也最多是秀才。他們家請來一個舉人為先生已經很不容易了。這還是這個舉人看重他們家的特殊身份,薛熙揚又是真的想以文官出仕而不只是識字,才願意來教學。
現在允熥允許薛熙揚可以直接向他身邊的進士請教,可以說給予了薛熙揚能夠得到的大明最豪華的科舉老師陣容了。
臨走前,允熥又問了問薛顯的病情:“,熙冉,岳父現在怎麼樣了?”
提到父親的病,薛熙冉的神情變得不是那麼高興,說道:“陛下,臣之父親病情總算是好些了,不必一直在床上躺著了,可是身子還很虛弱。”
“醫師說是四處征戰時寒氣入體,年輕時身子火力旺不顯,現在年紀大了承受不住所以得病。”
對於中醫的理論允熥也不懂,他聽到結論是好些了就說道:“既然好些了就好,在家裡慢慢將養著。”
“不過即使是養病也不能總在屋子裡面悶著,現在雖然天氣還有些涼,也不能總悶著,不能出去轉,在大廳等地方大的多轉轉。”
“並且一定要注意通風,屋子裡面千萬不能留太多服侍的人。在窗戶縫隙的地方點上爐子烤火。”
允熥特別注意通風,在宮裡面要求他待過的所有屋子都必須在他不在的時候通風,去年熙怡產後身體那麼虛弱,他還強令必須注意通風,引起了所有太醫的腹誹和熙瑤的擔憂。
薛熙冉也知道允熥對於通風的偏執要求,也不說什麼,只是躬身答應著。
允熥拍拍他的肩膀,說道:“一定記得聽朕的話,通風是有好處的。朕早晚讓那些死板的太醫承認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