允讓夏原吉去擬旨以後,剛才被允打了個措手不及的在場官員才開始認真思考允剛才所說的除了廢除主考官之外的考試製度改革。
陳迪馬上就發現了一點,對允說道:“陛下,剛才陛下所說,出題官只負責出經義題與時文題,那陛下,策論題由誰來出?”他自己已經有了一個答案,不過最好還是讓陛下自己說出來。
允果然說道:“這次的策論題目由朕來統一思考。”
統一思考?這是什麼意思?陳迪不太理解,不過並未繼續就這一問題發問,而是又問道:“陛下,那這些閱卷官、出題官和提調官都以何人為之?”
允思索片刻之後說道:“以光祿寺少卿廖生為提調官,提調考場。至於其他,等到下月朕再欽點。”
陳迪馬上懂了允的意思。監考這種職責,一向最為內外所重視,若是有什麼舞弊的醜聞可不得了,所以提早任命無妨;可是閱卷官和出題官就不一樣了,早早選定的人,出題人萬一洩露了題目怎麼辦?閱卷官萬一與某個考生約定好了作弊怎麼辦?並且這還很難抓到真憑實據。所以允暫時不任命。
陳迪又問了幾個細節問題,允一一作答。這時夏原吉擬定的聖旨也已寫好,允看沒什麼問題蓋上大印,下令下發京城各衙門並且記錄在邸報上。
等陳迪退下之後,允叫來侍衛李波說道:“你派人去各王府傳旨,就是這次會試,還有稍後的殿試策論題目,讓朕的叔叔、兄弟們想一想,有沒有什麼想法,呈給朕。”
“若是有人願意出經義的題目,也可以,入宮來告知朕。不過不管是策論題目還是經義題目,朕不保證一定會採納。”
現在還在京中平日裡鎮守地方的親王不少,他們很可能能夠看到允看不到的問題,所以允決定讓廣大的親王也投入到出題之中,集思廣益。
尤其是鎮守邊關的代王、谷王、前任燕王等人,允對他們寄予了很大的期待。‘尤其是四叔你,不知道你願不願意出題呢?’允想著。
……
……
雖然平時大明官僚機構的效率不高,但是這種時候顯然算作特殊情況。禮部的書吏以驚人的速度書寫好了張貼的大字報,並且在貢院的四周圍牆上都張貼上了。
無數書吏還在京城各處的客棧酒館宣揚此事,在天黑之前就做到了讓京城九成的舉人知道了這件事情。
無數舉人熱烈討論起來,有贊同的、也有不贊同的,還有不置可否的,不過不管是持有何種觀點的,都不是特別激烈。
如果說秀才只能算是統治階級的預備分子,那麼舉人就真正已經是統治階級的一員了。按照朱元璋制定的制度,舉人在地方上享有特權,是士紳中的頭面人物;允雖然取消了免稅的特權,但是也增加了對於舉人的財政補貼,再加上舉人家人不必服徭役,舉人已經可以和在職官員一樣被稱之為老爺了。
所以舉人家裡就沒有窮的,不像是秀才考舉人那麼急迫。他們還擔心萬一說了什麼被人聽到舉報,參一個妄議朝政就吃不了兜著走了。
不過有人欣喜有人不滿那是免不了的了。此時京城的一間客棧之內,就有一人半是嫉妒半是恭喜地對另外一人說道:“敬止兄,你一向主張以五經為主而非四書,平日裡對五經都多有研究,這次的經義恐怕難不倒敬止兄你了。”
被稱為敬止兄的人卻不像他的這個同鄉這麼有信心。他說道:“原田兄,雖然如此,可是今年策論也將與經義同等重要。咱們平日裡居於鄉間,對於國家大事的毫末見解,恐怕入不了閱卷官的眼。”
那個同鄉說道:“哎,敬止兄,平日裡的邸報你也時常從縣中借來看,見解可比我們強多了。會試又不是與在朝的官員相比,而是與其他舉人相比,必然能夠中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