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煦本人願意去三佛齊,讓允熥鬆了一口氣。
高煦在之前的平叛中立下大功,而封藩南洋在群臣眼中類似於流放,所以允熥為了臉面著想最好不要貿然下旨封高煦到三佛齊。高煦自己上摺子請封南洋,允熥再順水推舟的接受更好。
但是如果高煦自己不情不願,即使勉強上了摺子,文武百官又不是傻瓜,當然看得出來怎麼回事。雖然他們面上不敢說,卻一定會在自己的筆記中記一筆。
所以允熥還是希望高煦願意去三佛齊,這樣雙方還能愉快一點兒。
而允熥之所以最後選擇高煦和賢烶為這兩地的藩王,也是有緣故的。
滿剌加和蘇門答臘是天方教向東傳教的海上重要路線,當地的天方教徒甚多,很不好處置,只有狠人才能對付。
高煦和賢烶恰恰就是這樣的狠人。允熥數遍了宗室的親王,這兩個現在是最狠的。代王朱桂雖然也狠,但還是比不上他們兩個;遼王朱植聰明睿智善於審時度勢,要發狠的話也能狠得下來,但是畢竟本性不是如此。
所以高煦和賢烶最適合。
允熥又囑咐他們:“到了當地,一定要信奉佛教。賢烶,若是滿剌加當地沒有什麼高僧,就從國內、從暹羅請幾位高僧過去。蒲羅中城內最先建成的房屋可以是王府,但是第二建成的就必須是佛寺。”
現在南洋的大局面就是佛教同天方教對抗,中間夾雜著一點印度教的勢力範圍。南洋的佛教高僧並非沒有意識到天方教在一點一點的侵蝕佛教的地盤,有時也會互相支援。但是畢竟他們沒有一個統一的領導,又不如天方教傳教熱切,所以處於步步後退的局面。
允熥現在給他們一個統一的領導——那就是大明,再加上遠比對方強大的武力後盾,他就不信不能止住對方的擴張勢頭。
朱棣這時問道:“陛下,既然是加封高煦和賢烶為王,那麼叫臣過來為何?”
允熥轉過頭來說道:“四叔可是有大用的。高煦和賢烶畢竟為王時日短,也沒有治理地方的經驗,所分封的地方又這樣重要,還需要老成持重的人輔助。”
“四叔久鎮邊疆,經驗豐富,正好適合輔助二位弟弟。侄兒打算在藩國仿照唐代之例設立‘特進’一職,輔佐藩王。四叔就擔任蒲藩國和蘇藩國的特進,輔佐他們。”
朱棣之前其實已經有過了猜測,但是知道允熥親自說出口以後才敢確定。但是朱棣仍然有一種不敢置信的感覺。
朱棣自從進了京城之後就沒想過能活著出去,但是允熥竟然真的讓他能活著出去了。他不擔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