允熥之所以忽然離開延禧宮,並不是他已經勝券在握了,而是有人來見他,雖然這個人與此案並無半點關係,不管是查案一方,還是被查一方。
而這個時候來見允熥,還能讓允熥不得不出面接見的人也不多。
不過這個人會在這個時候來見他允熥並不意外,甚至連他說的話允熥都能夠猜到。
“陛下,江浙五府雖然有人附逆,平日裡也多有對陛下的施政的非議,還有陽奉陰違之舉,可是嚴尚書先帝在時就多有稱讚,也並無什麼不妥之舉。”
“聖人有言:‘論跡不論心,’就算嚴尚書心中有怎樣的想法,說過怎樣的話,只要不曾誹謗聖上,陛下還是放過他吧。”
方孝孺十分認真的對允熥說道。
允熥有些疲憊,那些被徐妙錦的笛聲驅趕走的疲憊彷彿一瞬間都回到了他的身上。
於是允熥坐了下來,他還對方孝孺說道:“方先生也坐。”
允熥休息了一會兒之後才說道:“方先生,你可知事情的來龍去脈?”
方孝孺說道:“陛下,臣不知此事的來龍去脈,可是嚴尚書的人品,我是信得過的。”
允熥說道:“既然先生並不知道此事的來龍去脈,還是不要太早的妄下論斷。”
方孝孺說道:“可是……”
允熥卻打斷他道:“方先生,你認為,若是某個人吩咐了一件事,然後其他聽到的人把事情做了出來,那這個出謀劃策的人要不要算作共犯呢?”
方孝孺說道:“陛下所言若是真實情況,確實算是共犯,但是臣相信嚴尚書不是這樣的人。嚴尚書乃是正人君子,怎麼可能如此。”
方孝孺是有些迂腐,也不通實務,但是並不傻,所以他明白了允熥的意思。
但是他還是不願意相信嚴震直會做出這樣的事情來。這與他和嚴震直同為悊江人無關。在他看來,嚴震直是正人君子,怎麼會做這樣的事情。
允熥有些苦笑。嚴震直確實是正人君子,雖然在個人品德方面與方孝孺還有差距,但是也絕對是正人君子,若是還有魏晉時期的九品評議之制,至少可以評到三品。
可是正人君子不代表就一定會完全忠於皇帝。三國之時蜀漢的杜瓊、譙周等人的個人品德也都是一時之選,諸葛亮生前曾經稱讚過譙周的人品。他們都是正人君子,但是卻一直鼓吹蜀漢要亡、三分歸魏,最後在鄧艾帶兵打到綿竹的時候還是譙周力勸劉禪投降的。
可見政治立場與個人品德不是一回事。
但是允熥這些話卻不好和方孝孺來說,說了他也不會贊同,所以允熥只能說道:“方先生若是家中無事,就請等在這裡,朕一定會讓你看到嚴震直參與附逆之事的證據。”
方孝孺為人也是非常擰的,見允熥這樣說了,也就不勸說允熥什麼了,坐下等著。
允熥還與他隨口談論了一些經義方面的事情,不過估計他們兩個都不知道自己在說啥,因為允熥竟然和方孝孺聊了半天也沒有無話可說的時候,但是允熥的經義底子十分薄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