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泰三年(西元936年),後晉石敬瑭攻陷洛陽,後唐末帝李從珂於宮中自焚,從此傳國玉璽就下落不明瞭。”
“之後歷經後晉、後漢、後周、宋、金、元六朝,都沒有傳國玉璽。誰料想,今日在這洛陽城畔傳國玉璽竟然重見天日。”
蹇義轉過頭對楚智恭喜道:“楚指揮使發現傳國玉璽,居功甚偉,想來陛下不吝惜封爵之賞。”
楚智聽到蹇義的話,想象自己封爵的美好日子,一時間心馳神往。
四百多年沒有見過天日的傳國玉璽重現人間,足以表明大明正統,表明陛下正統,對於剛剛有人叛亂的大明這是多麼及時的寶物,對於陛下這是多大的臂助。直接封侯爵都沒人有意見。
但是他馬上清醒過來。夢想是美好的,也很有可行性,但是這個所謂的傳國玉璽到底是不是真的呢?要是真的封爵有望,但是若是最後查證出來是假的可就是欺君之罪了。
但是楚智自己又沒有辨別真偽的能力,又不願意放棄這個立功的機會,又不敢在自己身邊放著。他眼珠一轉說道:“蹇御史,這個傳國玉璽發現的時候你也在場,也是有一份功勞的,不如蹇御史與我一起上書。我楚智不獨享這個功勞。”
然後他又對河難知府說道:“尹知府也一起聯名上書吧。”
蹇義與尹泰對視一眼。他們也有同樣的擔心,雖然他們與自己記憶中的傳國玉璽相對比,沒有發現任何問題,就連王莽、曹丕、石勒等人先後在傳國玉璽上篆刻的文字也都發現了,不管是文字還是筆體都是對的,但是他們也不敢確定這就是真的傳國玉璽。
可是這個功勞實在是太大了,太大了,即使只是佔到一點邊也一定是有肉吃。
蹇義猶豫了一會兒說道:“不管這是不是傳國玉璽,都一定是前朝流傳下來的玉璽。最後一個定都洛陽的王朝就是後唐,至少多半是後唐的玉璽。”
“既然如此,不如在奏摺中寫這是在洛陽城外發現的玉璽,臣指揮使楚智、御史蹇義、河難知府尹泰等人疑其為傳國玉璽,請陛下察之。”
楚智仔細想了一下,覺得沒有漏洞,馬上命令隨行的衛知事草擬奏摺。奏摺中自然是把自己的功勞擺在了首位。
之後蹇義與尹泰也看了看奏摺,雖然也想自己的功勞多一些,但是現場這麼多雙眼睛都盯著,也沒有辦法,點點頭表示沒有意見並且蓋上了自己的官印章。
之後蹇義對楚智說道:“此事事關重大,還請楚指揮使親自帶領大軍送到京城陛下手中。”
楚智點點頭。他當然知道事關重大。他說道:“我親自帶領騎兵千戶快馬加鞭送到京城。兩千精騎,足以護衛傳國玉璽。”他這次平叛除了自己的衛所還帶了另外一個衛所,所以足有兩千騎兵。
蹇義說道:“不管如何,請楚指揮使一定小心。”
楚智點點頭,叫來另外一個衛所的指揮使吩咐他主持這裡的事情,然後招呼著所有的騎兵就出發了,一刻也未曾耽擱。
================================================
允熥剛才看到的就是訴說著傳國玉璽可能重見天日的奏摺。所以他才那樣失態,還在聽聞江浙五府之人暗地裡搗鬼之上。